首页 > 垃圾分类 > 趁暑假让更多小朋友参与垃圾分类养成习惯
2019
08-04

趁暑假让更多小朋友参与垃圾分类养成习惯

  人们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其实,有些事真正“经过”了,就会觉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譬如垃圾分类。

  沪上垃圾分类新政已经“满月”,市民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小区环境也不断改善。遥想实施之初,很多人都对上海能否做好垃圾分类表示怀疑。现在回头来看,当初的种种调侃与质疑,被证明完全想多了。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在悄然转变。外卖平台上,无需餐具订单与日俱增;居民区内,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越来越高。环保志愿者的工作也在变得更加轻松和省心……短短一个月,垃圾分类就给上海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的。

  垃圾分类的意义无需赘言。然而,由于细致入微的分类方式挑战了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一些人不免心存疑虑。就推动垃圾分类而言,“分类指南”和“奖惩条例”只是辅助手段,关键在于培养自觉自愿的分类习惯。只有养成分类的习惯,才能提高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只要做到“习惯成自然”,看起来繁琐的分类过程,也可以使人乐在其中。

  提起培养习惯,“从娃娃抓起”无疑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暑期以来,上海多个小区的分类投放点迎来了“小小志愿者”。无论社区还是学校,都在鼓励小朋友进行更多分类实践。

  对于小朋友来说,参与垃圾分类不仅是一项家务劳动,也不失为一种社交方式——小区里的孩子们可以互动交流,这本身就是一项其乐融融的社会实践。通过鼓励孩子参与垃圾分类,家长可以享受饶有趣味的“亲子时光”,可以通过孩子间的互动增加邻里交往,何乐而不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留给孩子的终身财富。对于孩子而言,身体力行的实践往往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具体实践中,他们更容易学习知识、享受乐趣,长期培养的良好习惯能使他们受益终身。对于社会管理而言,当良好的个人习惯成为国民行为准则,整个社会的面貌都将焕然一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提升就是良好习惯不断累加的过程。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必然意味着要实施自我管理,为了公共利益而约束个人行为,由此展现的公共意识,正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