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上海垃圾分类全民接力:从老人白领到小学生的点滴习惯
2019
08-02

上海垃圾分类全民接力:从老人白领到小学生的点滴习惯

  这一个月来,“垃圾分类”旋风席卷全城,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初显:居民家里的垃圾桶多了,垃圾厢房变整洁了,高科技产品也用上了,志愿者的活儿逐渐少了,就连来沪游客也初步知晓如何分类了……

  即日起,澎湃新闻特推出系列稿件,全方位呈现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让居民习惯如何改变、文明之风如何浸入人心。

  每天,家里谁分错了垃圾,谁就负责下楼倒垃圾。“其实经常分错的是我,但是倒垃圾最多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张同略有点不好意思。

  这是上海全民垃圾分类的缩影。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强制垃圾分类以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用各自的坚持,诠释着这座城市的精细和务实。

  84岁的赵秋芳,在百年老城厢里,将垃圾分类空间腾挪得井井有条;69岁的黄士英,在崇明乡下自家附近,愣是改造出一个垃圾集中投放点;26岁的白领羊小姐扫码扔垃圾,一户一码责任到人;童谣创作人王渊超为女儿写垃圾分类沪语歌谣;9而岁的张思宇,则克服恶心,做起了小小垃圾分类志愿者……

  在上海,垃圾分类已不仅仅是“新时尚”,还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代际传承,一项生生不息的文明延续。

  84岁的赵秋芳拎着一袋干垃圾、一袋湿垃圾,扶着栏杆,从2楼家门口的楼梯上走下,去隔壁弄堂里扔垃圾,通常她还会在楼道里吼一嗓子。这幢3层楼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其余3户人家要是听见她召唤,便拎上自家垃圾袋结伴同往。

  赵秋芳家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常熟路9号2楼,垃圾分类改变了她和楼内邻居家的生活习惯。赵秋芳说,“我们家12平方米使用面积,烧饭在走廊里,别说布局分类垃圾桶,原先是连扫帚都没地方搁。”

  不过,“螺蛳壳里做道场”,赵秋芳在走道里的水池两侧各放置了干垃圾桶和湿垃圾桶,可回收垃圾用塑料袋挂在墙壁上,而有害垃圾则放置在墙壁转角小隔板上。墙壁上,大大小小贴着各式彩纸。那是她将一些常见分类垃圾的彩纸剪下,贴在不同的垃圾桶上方。

  同样在静安区的任秉华,居住在始建于1912年的大胜胡同里,今年89岁的她因膝盖不好,几乎不再下楼。不过,腿脚不便的她并不用担心扔垃圾这件事,子女每天都在探望她时带走垃圾。64岁的邻居李继光也说,“像任阿婆这样的老人其实对垃圾分类不难掌握,他们年轻时经常分出可回收垃圾,分类经验反而比较丰富。我们有时候来陪她聊天,临走的时候,就会顺手带走她已经分好的垃圾。”

  而在崇明新村乡新浜村,69岁的黄士英完全没有空间小的烦恼。她只是觉得,村子里缺一个统一垃圾投放点,垃圾散落,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难免不那么美。

  于是,她在自家附近,改造了个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为了不影响周边环境,黄士英还在投放点附近装上苍蝇笼。没成想,这倒成了崇明区首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每天,这个投放点可以“吃下”附近30户村民的生活垃圾。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