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逢节假日是少不了祝福别人的“快乐”,新年快乐、国庆快乐、中秋快乐等,但是有的节日是不能祝福说快乐的,比如端午节,那端午节是安康还是快乐呢?笔者带您一起去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是说端午安康还是端午节快乐的说法。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月有三个五日,第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农历五月正值仲夏,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因此,“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也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端午节民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干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众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许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贴午叶符,悬挂营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赠,赛龙舟,荡秋千,比武,击球,挂钟炮像,迎鬼船,躲午,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宫蒲酒,吃五毒饼、咸蛋、棕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他习俗至今仍流传在中国各地及周边诸国。有些民俗活动,如赛龙舟等,已有了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谙说,各本其源。据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所以人们”陪而哀之,世论陪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民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棕子等,均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因节今而形成节日,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从唐朝开始,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当作佳节来过,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时阳气最盛,蚊子等害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有极阳”之含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阳气极盛的节日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恶病病疫常常泛滥,于是便形成了“躲午(五)”的习俗。后来便以讹传讹,就成了端午”。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一个隆重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节日。
数千年来,众多历史文化熔为一炉,每个节日的内涵都很多元。像端午,有图腾崇拜,有屈原传说,也和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有所关联。这些年,有些较真的人们转发告诫,说是端午发源于恶日禁忌,要互道安康,不能互祝快乐。
在过去人们心目中,端五是祛病除疫的节日,五月是整个炎热夏季的开端,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故端午节又叫“五月端”。端阳节五毒肆虐,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小孩子会带来灾难。因此,端午节要举行各种祈福的仪式,祈祷平安,比如供奉祭祀祖先,打醮祈祷平安;每个人还要佩戴香囊香饰;庭院内外都要洒扫干净,清除晦气。端午传统习俗有:蒲艾簪门,虎符系臂,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佩戴香囊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毒,使身体康健。更有意味的是积极养生避疫的健康观和运动观。 “守定龙舟看不归”,让阳光和水,让故事和亲情,健身强体,远离疫病。
传统节日流变而今,各种味道相互交迭,如同那只被裹得紧致的香粽。当糯米、枣泥、豆沙甚至蛋黄、火腿、巧克力等南北西东诸般滋味,用“端午”这传统的粽叶一包,棱角分明又百味纷纭,随手一拎,伴游长江黄河,穿越远古今朝,感谢屈原,感谢中国节,让我们在顾后与前瞻中,保持血脉充盈,端午节互祝安康,每一天也都洋溢着多姿多彩与新意迭出,全球化与民族性相依,环保理念则今古相通,我们在粽香、诗香和天伦之乐中追怀先人的盛德、聪慧与忧伤。
(古法洗腌糯米:粽子在包制前对糯米进行合理的清洗和湿润对粽子口感有很大影响,糯米水分的控制,何时添加调料开始对糯米进行腌制,传承了古法秘方工艺。)
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汪晓东介绍:传统的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人们划船去救,去打捞,同时投放粽子分散水中鱼龙的注意力,以保全屈原的躯体,慢慢形成赛龙舟、吃粽子等端午节习俗。徽州的端午节是怎么形成的呢?从考古文献记载看,徽州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经是古越族早期聚居地。1974年的冬天,考古学家们在新安江下游建德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颗原始人类的牙齿化石,经鉴定,距今大约有5万年左右。而由建德溯流而上,新安江上游直至源头,也都发现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这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并非孤证。1959年开始,在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修建民航机场时,发现一个土墩墓群。土墩墓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特殊葬俗,屯溪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应属于古越族。由此可知,从大概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新安江流域一直生活着东南原始民族越族的祖先,这里的古越文明曾十分发达。所以说在先秦时期我们这一带一直是古越族的聚居地,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将原来越国的遗民迁到新安江上游这一带,建立了黟县和歙县。后来这里的土著被称为“山越”。从汉代开始不断有北方士族迁入,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后形成了徽州独特的习俗文化,形成的古越习俗的端午节的习俗。
徽州人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呢?端午节,它又叫“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等等,中国传统说法单日为阳,“五”是阳数,“五”与“午”谐音,按传统历法五月就是“午月”。徽州民间有一句俗话:“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此时,真正的热季来到了,而随着天气的炎热,各种害虫和疾病也多了起来,人们就应该采取一些防疫措施。从端午节一系列的民间习俗活动看,端午节就是夏季的一个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
作为文化生态区徽州有着独特的习俗,端午节的过法有许多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在徽州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说法,节令习俗在徽州内部各地也不尽相同。端午节吃粽子,绩溪和歙县东乡一些地方过端午节就不吃粽子,而是在“二月二”祭祀社公老爷和土地神时才吃粽子,黟县过年时才吃粽子。吃粽子各地的粽子也不一样,歙县南乡是包白米粽,吃的时候沾上白糖,休宁和婺源一带则是吃灰汁粽,用草木灰水浸泡糯米,外面用箬叶裹成四角长形煮熟,这种粽子含碱质,解油腻,适合冷食,容易贮藏。徽州人端午节过很丰富,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就开始大扫除,门前窗口插上艾草、菖蒲,挂上大蒜,这些东西都会散发出一种气味,可以驱除虫蝇。有的人家堂前还挂上钟馗像,用于驱邪。
古徽州端午节前,外婆要送给外孙和外孙女一套夏衣,配上虎头鞋,还有红布兜肚,以及用香末、蒜头等缝制成的香囊等。供小孩在端午节这天穿着佩戴。晚辈则向长辈送上绿豆糕、茶食等礼品。端午当天,午餐是正餐,要吃端午粽、发酵面饼(酒酿饼)、茶叶蛋、腌鸭蛋、绿豆糕、端午豆、熟蒜头(有些地方是鲜猪肉烧大蒜)等,喝雄黄酒。绩溪人过端午节还要做包、吃包。包有两种,一种是有馅的水馅包或菜包,一种是发酵的圆形馒头,因为没有馅,绩溪人叫它“夹白包”。
(文火慢工蒸煮:包制后,要通过文火慢慢蒸煮4个小时,将糯米的糯性、筋道发挥到了最佳,吃起来香糯宜人,同时咬劲十足。)
要喝端午酒。就是把雄黄渗进酒中,大人拿来喝,小孩用指头沾一点,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据说可以辟邪。买不起烧酒的人家,也要做一点糯米酒。既可以让男人过一下酒瘾,主妇们还要用艾草沾上它,洒在墙脚、角落、水缸边、阴沟沿等处,一边洒,一边还念叨:“雄黄洒一洒,蜈蚣蝎子都走蹋;雄黄洒洒添,蜈蚣蝎子走上天。”同时在住宅内薰白芷、苍术,借此驱赶夏日的害虫。还有的将雄黄拌上蒜泥封存起来,作为治疗蚊叮虫咬和无名肿毒的药品。到了正午时分,家里还要烧香礼拜,祭祀祖宗。
端午节徽州人主的习俗活动,这天下午举行划龙舟和嬉钟馗。划龙舟主要盛行于临河城镇,如休宁的海阳、万安、溪口、龙湾、屯溪等地,参与表演的多是船民,在民船前后装置龙头龙尾成为龙船,中间安上一个跳水架。龙舟赛后,举行高桥、高架跳水表演(俗称“打漂”),凡是有跳水技巧者都可以参加。架子上彩旗招展,船中锣鼓齐鸣,观者如云,欢声雷动,以前常有好事者将银元、咸鸭蛋、粽子等抛向水中,跳水的“后生仆(小伙子)”从桥栏或龙舟的跳水架上跃进水中捞取,博得观众喝彩。以前屯溪的划龙舟主要在老大桥到长干塝(今“丰华大市场”一带)之间进行,“打漂”一般都在老大桥举行。
民间游艺嬉钟馗又叫舞钟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名壮男肩扛钟馗坐像,伴着锣鼓,穿街走巷,在阵阵爆竹声中作驱邪赶鬼状。另一种为人装扮成钟馗,旁有撑黄罗伞、扮蝙蝠的“小鬼”配合舞蹈,巡街演出。
徽州民间在端午这天,除了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净身、服用之外,还选食一些药用价值较高的食物,借以避毒祛邪,防病健身。如艾草有着特殊的清香,是一味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等作用。端午时节空气潮湿,中医说道包粽子的箬叶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端午节之后,便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了,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当然,雄黄酒有一定的毒性,不宜多饮。
端午节正是接受传统教育的好时机,让我们了解一下像屈原这样的志士的高风亮节,传承好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都具有十分有意义的,端午节不论是安康还是端午节快乐大家开心健康就好。(文 黄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214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