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薛宁薇7月12日报道: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如今,每个居民小区几乎都能找到身穿志愿者马甲、指导垃圾分类的“老阿姨”和“老爷叔”。不过,在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却找不到这群志愿者的身影。“7月1日起,我们小区里的志愿者们就全线‘下岗’了。”嘉兴路街道红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静华告诉记者。
经记者实地观察,即使没有志愿者在旁指导帮忙,居民也能把干湿垃圾分得一清二楚,就连最麻烦的湿垃圾也能自觉按照标准步骤进行破袋倾倒。
3月起率先实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截至5月底,小区日均湿垃圾分拣量从0.7桶提升至3.5桶,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达100%,分类准确率达98%,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0%。宇泰景苑小区如何在短短的数月内取得成效?这样的成绩能保持下去吗?记者带着问题探访该小区,发现了一些大开“脑洞”的做法。
湿垃圾因需要破袋倾倒,步骤比较繁琐,也容易弄脏双手。不少人因此求助于电商平台,这也助推了各类所谓湿垃圾破袋神器的火爆销售。有什么办法能既省钱、又简便地让居民扔湿垃圾时不湿手?早在今年年初制定方案时,这个问题就纳入了小区党支部的考量范围。
今年2月起,一份由居委会专门制作的“三件套”礼物被送到每户居民家里。打开后,除了一本手绘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印有居民自编分类口诀的冰箱贴外,还有一个印着卡通头像的塑料支架格外惹眼。这是一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它可以挂在橱柜上帮助湿垃圾随手“撸”进垃圾袋。
“湿垃圾很多都是从水斗里产生的,而每户人家都有壁柜门,挂起来扔就很方便。”王静华说,他们会在上门送三件套时特别提醒住户,用质量好一点的塑料袋作为容纳袋,这样,“在扔湿垃圾的时候只要抓住袋子的两个角,湿垃圾就会自动滑出来,也不会脏手。”
自今年3月1日起小区全面实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以来,就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可回收物默认允许扔进干垃圾桶。
原来,小区党支部在先期调研中发现,随着垃圾投放方式改变,包括减少点位、缩短时间等,都会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而对于保洁员来讲,垃圾分类也会导致运储量的增加,平添他们的工作量。如何调和这些问题呢?
“我们把可回收物的处理权交给了保洁员。”王静华解释,保洁员是小区内垃圾分类的最后把关人,可回收物的放置需有一个压制的过程,一些居民不愿意这么做。于是,允许居民把可回收物扔入干垃圾桶,保洁员由此自行回收,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居民扔垃圾的步骤,也可使保洁员获得一份额外的生活补贴。
如今,宇泰景苑分布着3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位,居民下楼扔垃圾不会走超过2分钟的路,这也是经过精心计算的。
记者了解到,在撤桶并点的过程中,小区党支部想了不少办法解决居民生活的困扰。比如,原先的10个垃圾投放点中有2个距离楼栋仅几步之遥,考虑到邻避效应,小区党支部就把这些垃圾点改造成了迷你花架。经过一番改造,原本被占据的空地还改造成了停车位、部分湿垃圾转变成了小区绿化的“生态肥”等。
“垃圾分类是整个链条环节上得事。”王静华说,制定一个各方能接受的方案是最重要,同时也是落实垃圾分类中最难的事,“尤其是居民的想法,定方案前要想,如果我是居民能不能接受?不能的话就放弃。”
在王静华看来,很多居民都支持垃圾分类,只是大部分时候宣传不到位,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分。让她感动的是,为了推动垃圾分类,小区居民做了许多事。比如擅长书法和国画的居民手工绘制了垃圾分类手册,还有人结合日常生活编出了垃圾分类口诀。
“想想以前比较穷,我们日常的垃圾分类反而做得很好,那时候甲鱼壳、牙膏皮都是要回收的。所以垃圾分类上我们是有基础的,现在只是重拾这个传统而已。”王静华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2057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