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口诀回荡在扶贫村
2020
09-01

“垃圾分类”口诀回荡在扶贫村

  炎炎夏日,走进陆丰市甲东镇长青村,村口的池塘碧波荡漾,娇艳的花朵摇曳多姿,通往村委的道路干净整洁,路边的村屋家家都“美了容”……

  到了夜晚,当池塘边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文化广场一下子就“冒”出了大大小小的村民,大人们跳舞健身、散步聊天、欣赏夜色,孩子们三五成群、你追我赶、嬉戏打闹……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一静一动,看似寻常,却是村民们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城里人”的生活,而这样的变化就发生在这几年。

  “认清四色垃圾桶,垃圾分类我最懂;蓝色大桶可回收,变废为宝不用愁;绿色大桶装剩菜,变成肥料来灌溉;红色大桶装有害,电池灯管盖上盖;黑色大桶装其他,其余垃圾来安家……”

  7月底,长青村长青小学的孩子们在放暑假前,迎来了一堂特殊的公益课——垃圾分类课。在简陋的教室,孩子们认真听讲,齐声朗读起垃圾分类口诀。

  这是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专程前往对口扶贫村长青村开展的“送课送桶”活动。罗湖区环卫机运队队长倪瑜鸿登上讲台,作为一名垃圾分类的资深老师,给五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课。

  “伞是什么垃圾?”“铅笔呢?”“纸是什么垃圾?” ……在互动环节,倪老师的问题信手拈来,孩子们的回答踊跃积极,一个多小时的课很快就结束,孩子们恋恋不舍,争着表示要当环保小卫士。

  在长青村,“垃圾分类”可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这个靠海的小渔村,很少见到垃圾乱扔乱堆,村容村貌整洁,路面干净得令人“生疑”,即使是在嘈杂的农贸市场也很少看到垃圾成堆。

  “以前村口的池塘臭死了,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村民都不敢靠近,现在是我们村的一大景观啦。”长青村党支部书记林永氽介绍,自从村里来了扶贫队,长青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巨大变化,始于2016年5月。这一年,深圳开始帮扶陆丰市52个贫困村,其中罗湖帮扶的26个省定贫困村分布在8个乡镇,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口扶贫长青村。

  长青村地处陆丰市最东面,由长青和赤坎两个自然村组成,距离甲东镇3.4公里,距离陆丰市55公里,与甲子镇隔海相望。全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共有农户867户,共4538人,其中贫困户127户共795人。长期以来,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滞后,村民主要以出海打鱼为业,经济年收入多数不超过5800元。

  自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口扶贫长青村以来,驻村扶贫干部克服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尴尬,走村串户遍访村民,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在走访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

  “环境就是生产力”,扶贫干部在“娘家人”罗湖城管的大力支持下,以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口,开启了与垃圾“作战”、改善人居环境的“大整容”。

  “原来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一点绿化都没有,水沟臭死人,公厕是旱厕……”几年来,罗湖帮助长青村修路排污、种花栽树、兴建公园、清理池塘、美化村屋、修缮学校、新建党群中心、村民文化广场、农贸综合市场、实施灯光工程……为了确保村里的环境整洁,罗湖多次“送课送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村里还成立了保洁队,专人打扫专车清运,成为罗湖城管扶贫的一大特色。

  “垃圾不落地,长青更美丽。”如今,长青村告别了往日“柴草乱堆,粪土乱倒,垃圾乱放,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状态,从村外到村前广场,从巷道到各家各户庭院,到处干净整洁,村民主动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过去常见的“残垣断壁、危破旧房屋、牛棚草寮”等不见了踪影。

  家乡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也引起了一些常年在外做生意的乡贤的关注,每次回来,他们都禁不住感叹“都不认识了”。

  “以前晚上很少出门,基本都是在家看电视、打牌”“环村路没有修好之前,开车回来不小心就会掉到沟里去”“晚上灯光一亮好漂亮,都有城市的感觉了”“现在孩子们也愿意回来了” ……

  在长青村,从村口通往党群中心的一条路堪称“景观路”,路面宽敞整洁,行道树茁壮成长,村屋前的围墙粉刷一新。但除此之外,这条路上还隐藏着两处“景观”,一个是针织厂,一个是水产品加工厂,一个占地1600平方米,一个占地1.4万平方米,两个厂可容纳四五百人,这规模在附近的村里也算首屈一指。

  这两家厂都属于“客商投资”。其中,针织厂的老板赵巧得就是被家乡的变化吸引而来。

  赵巧得是土生土长的长青村人,从小跟着亲戚在外面做生意,后来在广州开办了针织厂。2018年,在驻村扶贫队长的几番鼓励和支持下,赵巧得决定在家乡投资开办一个针织厂,给村民和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般美好,当厂房建好准备开工时,却招不到人,赵巧得担心投资的钱打了水漂,好不容易给村里引进个项目的扶贫队长也急得团团转。

  “有的村民觉得太累了,不愿意干;有的人嫌赚钱少,宁愿在家闲着;有的年轻人不想干活,只想出去闯荡;有的人觉得赵氏一族在村里是小姓,给他打工丢面子……”

  仅仅是“招工”这一件事,就看到了村民各种各样的想法。水产品加工厂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实际上,扶贫难,往往最难的不是“造血”,而是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怎么办?唯有以身作则、深入群众、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走访村民做思想工作。

  “致富靠劳动”“扶贫先扶志”,在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慢慢地工厂有了人气,随着工作技能的提升,收入的增加,村民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好了起来。

  今年23岁的贫困户林锡江是个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在针织厂里工作已近一年,每个月可以赚2000多元。起初,林锡江坐久就会累,慢慢适应后,他还会主动要求加班。他说,以前整天在家呆着,跟着妈妈做点手工活贴补家用,现在他和妈妈都在针织厂上班,觉得生活有盼头了,也不觉得闷了,他打算一直做下去。

  在针织厂工作的大多是妇女。眼下她们正在抓紧做帽子,工厂实行按劳分配,谁干得多就拿得多,收入高的一个月可以赚四五千元。

  致富是靠干出来的,扶贫也是一步步干出来的。长期以来,村民靠天吃饭,如果没有主导产业,何来真正脱贫?为了实施“造血工程”,帮助村里增加集体收入,驻村扶贫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寻求脱贫之策。

  几年来,在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罗湖区规划土地监察局的支持和帮扶下,通过参股建设陆丰市工业园区、海鲜市场、长青村光伏发电、甲子自来水厂,引进投资开展就业扶贫,着力培育和发展海产品特色产业以及做好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长青村的集体收入渐渐增加,2019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5万元左右,有121户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5489元,剩余无劳动贫困户除政府兜底外,每户分红4000元。

  住上新房的贫困户林祖得切实享受到了“甜头”。精准扶贫以来,他家的5个女儿个个有学习生活补助,他们夫妻俩一个捕鱼,一个在厂里打工,有劳动奖补不说,每年还有分红,病了还有保险,家里收拾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他开心地称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作为帮扶单位的罗湖城管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抓好长青村党支部建设,带动村里全面发展。

  “忠于职守,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做事,真情真义为人”“村民第一无小事”“为群众办实事,让百姓说党好”……这是长青村的党员对村民的承诺。

  长青村党支部书记林永氽介绍,长青村共有党员47人,女党员7人,精准扶贫以来,扶贫工作队没日没夜地工作和付出,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过去懒散办事拖拉的风气渐渐改变,执行力越来越强,党员们觉得身为党员很光荣,但担子也更重,扎扎实实的党建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长青村村委会主任林喜慈对村里开展的党建活动如数家珍,在他办公室的党建台账上清晰地记载着党员学习党课、创文创卫、党群服务、党风廉政等各方面情况。村民有哪些需求,你给他们做了什么事,每天干了什么,成为党员经常在心里自省的线年后,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决定回村发展。如今他刚刚应聘成为村里的网格员,负责日常的治安、环卫巡逻以及户口普查等,“党员就是要干事,起到带头作用”。他感慨地表示,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不仅环境漂亮了,邻里之间关系也好多了,“以前为了一点垃圾一点水都要吵架”。

  “扶贫队有一天终究要走,但带好班子才能让长青村事业‘长青’”。为此,在扶贫的过程中,罗湖城管送党课、开展“支部共建”、驻村以身作则做好传帮带、提升当地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不断强化基层干部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教思路、教方法、教经验,把基层干部带起来,把基层组织强起来,鼓起脱贫攻坚的干劲,致力于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扶贫队还着力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发挥党员优势,把有能力、有市场经验的致富能手吸收入党,发动他们的带头人作用,不断推进村产业发展,针织厂的老板赵巧得就是这几年扶贫队发展的党员之一。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也非一春之暖。几年来,罗湖城管积极协助村两委引导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乡贤参与脱贫攻坚,多方发掘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全方位扶贫的强大合力,确保了“两不愁”“三保障”,让长青村焕发新貌和活力。2019年底,长青村顺利退出省定贫困村行列,实现脱贫目标。如今,一些乡贤主动回村看看,在罗湖创业的老板林海青就看中了家乡的海产品资源,准备投资兴业。未来,一幅更加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将在这里不断展开。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