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平谷如何“突围”
2020
08-31

垃圾分类平谷如何“突围”

  仅用4个月,北京市平谷区的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就从3.4%提升至15.8%。平谷区交出的垃圾分类成绩单足够漂亮!

  “小事”不小,它的很多环节都牵动着每个家庭,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也考验着基层治理水平。在这大桃飘香的季节,记者走进平谷,看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垃圾分类“突围”。

  在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玉荣的指引下,记者才注意到桶站一侧挂有A4纸大小的本子,这是该点位的守桶轮值表。翻开细看,不禁惊讶于它的细致:从7时至20时,全天被划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由谁来守桶、谁来巡查,全部写得明明白白,责任到人。

  小区共6组桶站,每天守桶时长13个小时,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王玉荣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除了物业指导员之外,居委会还发动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居民代表、学生等力量在非高峰时段补缺,共有超千人报名守桶。过去1个月,实际排班约500人,总时长2400小时。

  参与者多了,每个人肩上的担子自然就轻了。安排轮值表时,居委会还会考虑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尽量就近、就便安排值守。

  分时段、分群体、分站点,这种起源于滨河街道的“三分法”守桶模式,如今正在平谷全部147个小区推广,实现“守桶”在规定时间不断岗,值守不断人。

  细节定成败。记者踏访平谷多个小区,发现几乎每个桶站都做了简单改造:垃圾桶上方垂下一只手环,轻轻拉动桶盖就能打开。厨余桶内侧还焊上了以锯条制成的简易“破袋”器。

  “垃圾分类本来就困难重重,所以更不能在投放阶段给居民添堵。”兴谷街道腾龙源城小区物业负责人说,他们为此动了不少脑筋,所有改造措施都由物业员工完成,“成本不高,效果挺好。”

  今年5月,本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起初,不少人摩拳擦掌积极参与。可时间一长,不免滋生懈怠情绪。

  “新鲜劲儿一过,就到了爬坡过坎的阶段。这时候必须得顶得住、跟得上,一鼓作气不松劲儿。”平谷区相关负责人说,垃圾分类有“破窗效应”,哪怕只有少数人松懈,也会迅速“传染”给更多人。

  平谷镇迎宾花园小区门口,宣传栏上张贴着大幅“红黑榜”。社区党支部书记曹晶群说,哪个楼门分类不到位,脏乱差的照片就会出现在黑榜上,让居民红红脸、出出汗。

  5月底,19号楼登上黑榜。居民脸上挂不住了,包楼社工也迅速行动起来,再次入户宣传,周末联合在职党员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很快,19号楼就退出了黑榜。

  在平谷区级层面,也同样有着这样一套严格的督查排名机制。区里组建了垃圾分类专班,对各街乡镇开展了9轮次检查。同时,第三方机构每周都要开展全覆盖暗访,聚焦桶站、标志、精准投放等内容,为147个小区打分排名。

  “满分100,很多小区起初只得30分。”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暗访至今已累计13轮次,发现问题点位2306个。针对屡出问题的物业或社区,先后进行模拟处罚、纪委约谈、立案处罚。

  不久前,兴谷街道卫生科、纪委联合约谈了某物业公司。短短两周,该公司迅速整改,其管理的两个小区均“逆袭”为80分。边巡查、边整改,以排名倒逼精准分类。在最近一轮暗访中,有73个小区拿到满分,占总数的约50%。

  村口湿地芦苇丛生,街头巷陌干净整洁,路边是大片的娇艳玫瑰。大兴庄镇良庄子村秀丽得如同南方村庄。

  几个月前,这里可没那么漂亮。家家户户门口摆着一只敞盖垃圾桶,不但没有分类这一说,垃圾有时还随风飘飞,招来蚊蝇。

  “农村住得散,不适合照搬专人守桶的模式。”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以良庄子为例,全村才160户家庭,“桶站设少了,大家就得跑远儿;如果多设几个,值守成本又太高。”

  四个月前,大兴庄镇以良庄子、周庄子、西柏店为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即撤掉家门口的垃圾桶,改为保洁员上门收集。

  清晨6时30分,保洁员徐清花骑上三轮车,载着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桶,开始走街串巷收垃圾。她是本村人,对家家户户都熟悉,敲敲门喊声叔叔婶子,大伙儿纷纷把分好的垃圾拿出家门。偶尔碰到分不好的村民,徐清花还会手把手指导。

  起初,也有居民难以适应垃圾分类。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华说,村两委和街巷长先后四次入户动员,还跟着保洁员一起收垃圾。不久前,良庄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垃圾分类被写进了村规。

  如今,良庄子村村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和精准投放率,均达到了90%。到今年底,平谷全区将有100个村庄试点“垃圾不落地”。

  仅用4个月,北京市平谷区的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就从3.4%提升至15.8%。平谷区交出的垃圾分类成绩单足够漂亮!

  “小事”不小,它的很多环节都牵动着每个家庭,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也考验着基层治理水平。在这大桃飘香的季节,记者走进平谷,看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垃圾分类“突围”。

  在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玉荣的指引下,记者才注意到桶站一侧挂有A4纸大小的本子,这是该点位的守桶轮值表。翻开细看,不禁惊讶于它的细致:从7时至20时,全天被划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由谁来守桶、谁来巡查,全部写得明明白白,责任到人。

  小区共6组桶站,每天守桶时长13个小时,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王玉荣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除了物业指导员之外,居委会还发动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居民代表、学生等力量在非高峰时段补缺,共有超千人报名守桶。过去1个月,实际排班约500人,总时长2400小时。

  参与者多了,每个人肩上的担子自然就轻了。安排轮值表时,居委会还会考虑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尽量就近、就便安排值守。

  分时段、分群体、分站点,这种起源于滨河街道的“三分法”守桶模式,如今正在平谷全部147个小区推广,实现“守桶”在规定时间不断岗,值守不断人。

  细节定成败。记者踏访平谷多个小区,发现几乎每个桶站都做了简单改造:垃圾桶上方垂下一只手环,轻轻拉动桶盖就能打开。厨余桶内侧还焊上了以锯条制成的简易“破袋”器。

  “垃圾分类本来就困难重重,所以更不能在投放阶段给居民添堵。”兴谷街道腾龙源城小区物业负责人说,他们为此动了不少脑筋,所有改造措施都由物业员工完成,“成本不高,效果挺好。”

  今年5月,本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起初,不少人摩拳擦掌积极参与。可时间一长,不免滋生懈怠情绪。

  “新鲜劲儿一过,就到了爬坡过坎的阶段。这时候必须得顶得住、跟得上,一鼓作气不松劲儿。”平谷区相关负责人说,垃圾分类有“破窗效应”,哪怕只有少数人松懈,也会迅速“传染”给更多人。

  平谷镇迎宾花园小区门口,宣传栏上张贴着大幅“红黑榜”。社区党支部书记曹晶群说,哪个楼门分类不到位,脏乱差的照片就会出现在黑榜上,让居民红红脸、出出汗。

  5月底,19号楼登上黑榜。居民脸上挂不住了,包楼社工也迅速行动起来,再次入户宣传,周末联合在职党员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很快,19号楼就退出了黑榜。

  在平谷区级层面,也同样有着这样一套严格的督查排名机制。区里组建了垃圾分类专班,对各街乡镇开展了9轮次检查。同时,第三方机构每周都要开展全覆盖暗访,聚焦桶站、标志、精准投放等内容,为147个小区打分排名。

  “满分100,很多小区起初只得30分。”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暗访至今已累计13轮次,发现问题点位2306个。针对屡出问题的物业或社区,先后进行模拟处罚、纪委约谈、立案处罚。

  不久前,兴谷街道卫生科、纪委联合约谈了某物业公司。短短两周,该公司迅速整改,其管理的两个小区均“逆袭”为80分。边巡查、边整改,以排名倒逼精准分类。在最近一轮暗访中,有73个小区拿到满分,占总数的约50%。

  村口湿地芦苇丛生,街头巷陌干净整洁,路边是大片的娇艳玫瑰。大兴庄镇良庄子村秀丽得如同南方村庄。

  几个月前,这里可没那么漂亮。家家户户门口摆着一只敞盖垃圾桶,不但没有分类这一说,垃圾有时还随风飘飞,招来蚊蝇。

  “农村住得散,不适合照搬专人守桶的模式。”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以良庄子为例,全村才160户家庭,“桶站设少了,大家就得跑远儿;如果多设几个,值守成本又太高。”

  四个月前,大兴庄镇以良庄子、周庄子、西柏店为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即撤掉家门口的垃圾桶,改为保洁员上门收集。

  清晨6时30分,保洁员徐清花骑上三轮车,载着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桶,开始走街串巷收垃圾。她是本村人,对家家户户都熟悉,敲敲门喊声叔叔婶子,大伙儿纷纷把分好的垃圾拿出家门。偶尔碰到分不好的村民,徐清花还会手把手指导。

  起初,也有居民难以适应垃圾分类。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华说,村两委和街巷长先后四次入户动员,还跟着保洁员一起收垃圾。不久前,良庄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垃圾分类被写进了村规。

  如今,良庄子村村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和精准投放率,均达到了90%。到今年底,平谷全区将有100个村庄试点“垃圾不落地”。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