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公共区域垃圾分类 “对号入桶”已成外出市民行动自觉
2020
07-13

公共区域垃圾分类 “对号入桶”已成外出市民行动自觉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相比在小区里实行垃圾分类的自觉,人们在地铁站、马路上、商场里、便利店等公共区域的分类情况做得如何呢?

  7月6日,记者在人民广场地铁站、南京路步行街和汉口路一家便利店的垃圾桶旁蹲守了一整天,记录下几百位市民投放垃圾的线成市民能够正确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理念早已镌刻在人们心中,并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

  7月6日,星期一,早晨8点的人民广场地铁站,人流如织。一位戴眼镜的年轻男子下了地铁,手里的饮料还剩下一点,他一边拧着瓶盖,一边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垃圾桶旁时停了下来,将最后一口饮料喝完,低头看了一眼垃圾桶上的字,将空瓶子扔进了可回收垃圾桶。

  在1号线组垃圾桶,分布在站内两端,相距约100米,每组分别标有“可回收物”和“干垃圾”。

  与这位年轻男子一样,大多数乘客扔垃圾前,都会先确认垃圾桶类别,再“对号入桶”,仅有极少数乘客会忽略分类。

  在记者观察期间,一位拾荒老人提着环保袋来到垃圾桶附近,从可回收垃圾桶里捡走了2个空饮料瓶,接着又在干垃圾桶里翻找了一下,发现没什么收获后,随即向另一组垃圾桶走去。“如今找瓶子容易多了。”老人告诉记者,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以后,他只需将注意力放在可回收垃圾桶里就可以了。

  轨交1号线站内的保洁员吴阿姨,每隔20分钟就要推着一辆小车在站里来回走上一趟。夹钳、拖把、抹布、水桶……全套清洁工具整齐地放在小推车上。

  “夏天的饮料瓶特别多。”吴阿姨说,每天的早晚高峰,以及晚上8至9点的时间段,垃圾量最大,周末两天相对少一些,每到高峰期,吴阿姨都会提高巡视的频率,因为垃圾桶里很容易出现一种站内垃圾桶没有的分类——湿垃圾。

  每当巡视到垃圾桶旁边时,吴阿姨都要探出身、低下头,用夹钳分别在两个垃圾桶里来回翻动,如果看到没吃完的早点、零食、饮料,吴阿姨会挑出来,放进自己的小桶里,稍后再将这些湿垃圾暂时存放在工作间,最后统一处理。

  “桶里的垃圾存量不能过半。”吴阿姨边说边从可回收垃圾桶里捡出一个瓶子,里面还有没喝完的饮料,吴阿姨麻利地拧开瓶盖,将饮料倒进自己的小桶,随后把空瓶子放进可回收桶。

  吴阿姨说,有人为了赶时间,偶尔也会直接将垃圾递给她。对此,吴阿姨也毫不介意,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地铁站保洁的这半年时间,乘客们正确分类垃圾的趋势一直在变好。

  7月6日上午10点,从人民广场地铁站出来到南京路步行街,从步行街起点处向前走200米,这一段路上设有3组垃圾桶,同样由干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组成。

  一名男子刚从地铁站出来,迫不及待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根,开始“吞云吐雾”。随后,他晃了晃烟盒,走到垃圾桶旁,轻轻一甩,将空烟盒投向出站后的第一个垃圾桶,烟盒撞到可回收垃圾桶的边缘,掉在了地上,可男子没有多看一眼,吸了一口香烟后,径直离去。

  当天风雨交加,一些扔垃圾的市民偶尔会“失了手”,有个别人选择置之不理,但更多的人选择负责到底。

  一位阿姨拿着一个蓝色的口罩,走近垃圾桶后,将口罩放在了干垃圾桶上方,可就在放手的一瞬间,口罩被风吹走了,掉在了2米开外的地上,阿姨还没直起腰,就赶紧追了上去,捡起口罩后,再一次扔进垃圾桶。

  “你们抽完烟,记得(把烟头)扔到干垃圾桶啊。”王师傅右手拿着一把半米长的夹钳,左手提着一个环保小桶,将地上一枚干瘪的烟蒂捡起后,对路边正在吸烟的两位女士说道。

  头发已经花白的王师傅,是南京路步行街上一名环卫工人,工作就是保证步行街起点这200米范围内干净整洁,由于这里靠近地铁站出口,且周边全是百货商场,街上的3个垃圾桶每天的“量”都很大。

  王师傅指着垃圾桶说,这200米的路,他每天走的趟数根本数不清,平时周一至周五的垃圾量还可以,但是到了周末,因为游客比较多,分类情况没有工作日做得好。

  王师傅说,垃圾桶里最常见的就是饮料瓶、奶茶杯和烟头。有时候,他看到有人试图往可回收垃圾桶里扔没喝完的饮料,就会上前制止,告诉对方喝完再扔,否则剩下的饮料属于湿垃圾,违反了分类规则。

  7月6日下午1点30分,汉中路上一家便利店里,陆续会有上班族前来购买午餐。一份便当、一瓶饮料,是大多数人的标配。

  侯女士在附近的写字楼上班,平时的午餐几乎都是到便利店来解决。当天中午,她选了一份回锅肉盖浇饭以及一瓶酸奶,让店员把午饭拿去加热后,侯女士找了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来,从手机里找出下载好的电视剧,一边吃,一边看。

  过了15分钟,侯女士用餐完毕,将剩余的食物倒进湿垃圾桶,饭盒扔进干垃圾桶。

  侯女士说,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养成了,如今做这些分类垃圾的事情,就像吃饭要洗手一样正常。

  “学生和白领的垃圾分类意识都很强,学生更好一点。”小周是这家便利店的店长,每天中午和下午,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间段都伴随着白领下班以及学生放学。

  小周说,中午的时候白领会多一点,他们大多单独行动,在店里吃完饭后,很快就离开。而学生集中在下午四五点出现,他们三三两两结伴,要么是买关东煮、油炸类食品,要么就是买一些包装袋零食。

  “学生们吃完东西后,还会相互监督,什么垃圾应该扔在什么垃圾桶里,分类正确率都很高。”小周直言,现在她已经很少担心顾客的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因为经常光顾的学生、白领都是熟面孔,多分几次后,大家都已将垃圾分类“熟记于心”。

  “偶尔会有游客咨询湿纸巾、玉米棒该往哪扔,我们都会解释清楚:湿巾纸是干垃圾,玉米棒是湿垃圾。”小周说,去年刚实行垃圾分类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把干湿垃圾挂在嘴边,如今早已变成了习惯,大家不太会刻意说分类了,但是都会好好做。

  在1号线组垃圾桶,分布在站内两端,相距约100米,每组分别标有“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与这位年轻男子一样,大多数乘客扔垃圾前,都会先确认垃圾桶类别,再“对号入桶”,仅有极少数乘客会忽略分类。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