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已有46个城市实施了垃圾分类,未来将在全域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近日,一份面向全国900名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87.4%的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希望所在城市实施垃圾分类措施,但仅半数能正确辨别。(见6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围绕垃圾分类的调查不少,从结果看,大多数人都支持垃圾分类。比如去年8月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居民支持垃圾强制分类;2018年珠海的调查显示,逾九成居民支持垃圾分类。
这无疑夯实了垃圾分类的民意基础,坚定了政府实施垃圾分类的信心。也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垃圾围城”的威胁,对垃圾分类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价值已有共识。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有着特殊意义。他们在社区是居民,在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就是劳动者。他们支持垃圾分类,对社区、学校以及单位实施垃圾分类都有好处。这也彰显出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具有一种支持社会发展进步的公共意识。
同时要看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完全掌握垃圾分类标准的仅有4.6%,42.3%能分辨大部分,43.4%表示部分能分辨,9.7%表示基本不能分辨。这种情况要引起重视,不能准确分辨比例偏高,或许会影响一些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信心,也可能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形成某种阻力——意愿和行动力是两回事,行动力和分辨力又是两码事。
上述调查或许也是普通百姓垃圾分辨力不足的“缩影”。垃圾种类多,一般人很难记住不同类别,加上多个城市实施垃圾分类不久,人们的习惯尚未养成,有序、准确投放不同垃圾,依然任重道远。
某种角度看,这也与垃圾分类普及不到位、不同城市对同类垃圾叫法不同有关。以厨余垃圾为例,上海叫湿垃圾、北京叫厨余垃圾,有的地方叫生物可降解垃圾或者可烂垃圾。这对推行垃圾分类来说,也是一种障碍。
令人欣慰的是,86.1%的大学生会有意识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这有利于提升他们准确分辨垃圾的能力;47.2%的大学生主动向身边人传递相关知识,这可以帮助更多人支持、参与垃圾分类。年轻人的主观意识和带动能力,为将来全域推行垃圾分类提供了动力。
实施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前端分类投放的问题,还包括中间的回收、运输等环节。随着推广的深入、时间的推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支持垃圾分类,并能正确分辨各类垃圾。如果能从民意调查结果中发现垃圾分类的进步与不足,并从调查结果中汲取“营养”——巩固进步之处、弥补不足,对于提升垃圾分类推行效率而言,将大有助益。比如,调查显示68.7%的大学生所在社区没有相应的垃圾桶配置,提示亟须把设施配置齐全;仅半数大学生能正确辨别垃圾,提醒我们还需要加快相关知识普及。
希望相关民意调查结果成为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的“参谋”,成为一种推动力。让垃圾“各回各家”,每个人都要努力。(张海英)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内蒙古科协创新争先先进典型】田建军:科普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0215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