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你辛苦分类的垃圾会去哪?新刊上线
2019
07-30

你辛苦分类的垃圾会去哪?新刊上线

  原标题:你辛苦分类的垃圾会去哪?新刊上线月以来,我们见证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全民垃圾分类运动。

  触发点当然是从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强制执行垃圾分类。而上海的一举一动之所以引发全民关注,是因为接下来有46个中国城市将逐一接受类似考验。这也是我们在几个月前,将垃圾分类确定为封面故事的原因。

  ◎看完下文介绍后若想购买整本纸质杂志,你可以在文末找到购买方式。若只想更快地阅读感兴趣的部分文章,点击相关介绍对应的文字及图片链接即可

  事实上,自11世纪现代城市形态诞生以来,清洁程度就成为乡村与城市最鲜明的区别点。美国人类学家罗宾·内葛(Robin Nagle)在她的著作《捡垃圾的人类学家》一书开头写道:“如果幸运,你可以一辈子不呼叫警察,一辈子不呼叫消防员,但你每一天都需要环卫工。

  文明与垃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天然的矛盾体。几乎所有的超级城市,都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受垃圾带来的考验。

  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数十年来高速的城市化进程,都成为垃圾产量激增的基础。在46座城市的宣战背后,是这样一些数字:中国生活垃圾年产量约为4亿吨,而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垃圾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最终会威胁我们的生活。在这一情况下,分类再处理成了解决垃圾围城之困的一个突破口。

  但很多人仍有疑问,我们分类丢完之后垃圾去了哪里,如此麻烦地把垃圾分了类之后究竟会达到怎样的效果。怀抱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我们在本期杂志中,尝试着做了多个维度的探究和解答。

  首先回答一个常见的疑惑——当垃圾被分类丢弃后,它们会被装进不同的垃圾车,送往不同的地方处理。在本篇报道中,你将看到这个复杂的系统流程是如何运作的。是的,垃圾或许是一座现代城市最复杂、牵扯最广、又最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以上海为首的中国城市终于开始正视它了。

  由于与每个人相关,人们往往容易站在个体的角度评价垃圾分类。但垃圾分类从来不只是个体行为,它是庞大的投资,是复杂的链条,是冲突与妥协,是一个城市可能面对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在本篇报道中,我们讨论了分类前后的垃圾处理路径变化及效果;为什么是上海率先开始强制垃圾分类;为什么是现在开始垃圾分类;当分类开始后,丢垃圾会有什么烦恼;从垃圾分类到减少垃圾,还有哪些路要走;那些帮助我们处理垃圾的人,在垃圾分类后工作起了什么变化等围绕垃圾分类展开的重要的话题。

  本文以上海一个小区为切入点,讲述了垃圾分类从动员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展现了社区服务者、NGO、企业以及居民等各方力量如何一同推动一场改变2400万人生活习惯的运动。此前你可能已经在微信上读到过这篇报道(即《一个上海小区的垃圾分类之路》),它也是本次封面系列报道的一部分。

  作为城市居民,你大概也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刚扔到楼下垃圾箱的废纸箱、旧衣物、破玩具,有时候就是一顿饭的工夫,便会“自动消失”。消失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它们仍有利可图。告别消费者家庭的这些生活废品,之后又会经历城市内部废品站的层层流转与不断细化的分拣操作,最终每一件废品都会各得其所。这篇报道同时从个人案例与企业案例角度分别阐述这门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般的生意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行业门道”。

  东京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垃圾处理样板城市”。事实上,直到1990年代它才找到了一个相对完善、却又带有各种历史遗留色彩的垃圾分类处理解决方案。而在此之前,东京的垃圾分类也曾混乱过。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东京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垃圾战争”。

  在这篇报道中,我们就撰文详述了这场“垃圾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一步步催生出如今广受赞誉的垃圾分类体系。我们希望这些经验,能够给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一些启发与借鉴。

  这是一篇关于农业商业的报道。我们的记者去往了天南海北的田间地头,带回来这样一个结论:好东西没人知道,知道了不相信,相信了又买不着——这是中国发展品质农业所面临的三大痛点,但也是商机。过去几年国内也出现了“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明确反映出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的“空心化”危机。“而有一些人、一些企业正迎着品质农业的商机,改变农业过去的面貌。培养更有商业头脑、更体面同时也更被尊重的“新型职业农人”。

  本期研报,我们分析苏宁。在文章前半部分,我们拆解了苏宁长达10年之久的“全渠道、全品类”转型之路,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同样都是老牌的实体连锁零售商,万达、家乐福、迪亚天天以及大润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成了被收购对象。而收购者苏宁,却显得在新零售的转型大道上斗志昂扬。

  而在后半部分,我们又分析了当线上流量红利见顶后,重回线下的苏宁所遇到的困境。这是一段有趣的商业历程。一直在虔诚学习互联网思维、生怕掉队的苏宁,不惜持续数年祭出自己零售业务的利润。然而这场由互联网公司不断抛出新概念、全盘主导的零售业变革,最终又戏剧性地将苏宁带回了它的原点。

  崔老师在本期的扎心之问——当然,问完之后他还很负责任地把道理解释给你听。总之,这不是职场鸡汤,而是一种有趣的行为学在理财职场问题上的尝试性应用。

  随着新一轮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循环经济”“零废弃”“可持续设计”逐渐成为设计师的灵感和共识。而在设计栏目中,我们就为大家搜罗了8款漂亮的由回收材料制作的产品。它们有椅子、背包、假肢、饮水机、蓝牙音箱甚至汽车。让我们不带偏见地来见识一下回收材料的力量以及设计师赋予它们的美吧。垃圾分类,一门新显学

  本文作者坐标上海。在经历了如火如荼的全民垃圾分类运动后,见过了许多的丢垃圾乌龙趣事后,对如何过上更愉快的垃圾分类生活做了一番大畅想。毫无疑问,丢垃圾也将成为一门学问。按什么标准分,如何让大家记住怎么分,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拍完《人间世》才知道活着就是幸运

  2019年6月14日晚,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而在奖项之外,这部将镜头聚焦在医院的纪录片早已深入人心,它至今在豆瓣上依然保持着9.6的高分。本期人物我们采访到了《人间世》系列的导演秦博和范士广,请他们说了说自己如何拍出《人间世》的故事。

  这一期,朱英豪带大家去往了法国人最钟爱的度假地,马拉喀什。这个殖民地的后花园,一直没有停止过它该有的喧嚣。这甚至使它在最近背上了全球游客最痛恨目的地之一的恶名。波兰裔英国作家卡内蒂早在1950年代访问马拉喀什时,就劝慰那些上路的人“接受一切,把尊严和不满留在家中”。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旅行者应该是冷酷的,他观察、聆听、热心于可怕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是簇新的。”运用着卡内蒂的哲学,朱英豪在这个城市的喧嚣背后发现了一些藏匿在不起眼角落里的,有趣、可怕甚至哭笑不得的事。

  《这个夏天,冷门的艺术书展变火热了?》、《这些年我们到底买了什么?》、戴老板专栏《中国公司掐架简史》、方三文专栏《对于投资来说,5G一点也不重要》、富大人专栏《说不清道不明的运气》、曹寇专栏《龙》、黄湘读书笔记《当今欧美“威权民粹主义”的文化根源》,以及《Facebook利用人工智能清理不良内容》《精酿啤酒厂的新关键词:清淡、健康》《批发零售还有前景吗?》《采纳实习生提出的管理建议》《职业装变休闲,男性比女性更自由》《梁文道:我没有让自己太套路化》等多篇有料报道。现在,这本杂志已开始发售了。如果你对上述文章感兴趣,我们推荐你买一本实体杂志来收获最佳的完整阅读体验。在顶部的banner、下方二维码、底部的阅读原文以及进入公众号页面后点击底部的“周刊小店”,或者直接“点击这里”,都能找到购买入口。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