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点,垃圾桶驳运班车都会准时出现在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的红醍半岛小区里,到了8点,驳运车已在小区内转了一圈,完成了第一次的收运工作。这辆被居民戏称为“绿色专列”的驳运车,正是该小区因地制宜采取的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模式。
6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闵行区浦锦街道,走进红醍半岛小区、生活垃圾中转站、两网融合中转站,感受其垃圾分类背后的精细化管理与创新智慧。
茉莉名邸居民区所辖五个小区,分别为茉莉一期、二期、三期,红醍半岛一期、二期,有别墅、高层等多类型高档小区。2019年5月5日,浦锦街道茉莉名邸居民区党支部在红醍半岛正式打响垃圾分类精细化治理“第一枪”。小区因地制宜采取了“垃圾桶驳运班车”的定时定点投放模式,被居民们戏称为“绿色专列”。
最初,小区垃圾分类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居民反对全面撤掉楼道垃圾桶,并对垃圾分类处于观望状态。如何改变大家的习惯,让居民自觉自愿地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茉莉名邸居民区书记周文龙介绍,居民区党支部牵头召开了“四位一体”会议、党员大会、楼组长等骨干会议,开展民意调查、收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小区实际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同时,与方案配套制定了“四个一”计划,即成立一支“护绿爱家”志愿者队伍、设计一条宣传口号、设计一个“护绿爱家”LOGO标志、组建一个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络群。
面对居民不愿全面撤桶的难题,党支部又创新性地推出了颇受好评的垃圾分类移动车。针对所辖每个小区的不同情况,党支部同居委会、物业通过走家串户、召开各类会议等,充分听取所有小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居民区确定在红醍半岛试点,借鉴其他地区垃圾分类前端“移动投放”做法,设置兼具宣传和投放功能的垃圾分类移动车。
在小区“绿色专列”的实施过程中,党支部引导居民共商共议,收集整理居民们提出的关于投放时间、投放地点、行驶路线等的意见建议,并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更好地符合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让“绿色专列”跑得更好、更稳、更受欢迎。
一年来,红醍半岛内的湿垃圾收运量由平均每天5.5桶增加到16桶,分类人次从最初的100人次/天,到现在平均800人次/天。
闵行区绿化市容局介绍,浦锦街道的“绿色专列”投放收集模式将在区内有条件的居住区进行复制推广。2020年,闵行区将进一步深化“一小区一方案”,不断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投放收集管理,夯实日常管理和监督制度,推动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
在浦锦街道,有两个垃圾中转站:一个是“花园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另一个是可以变废为宝的两网融合中转站。
浦锦街道生活垃圾中转站位于塘浦路1066号,占地近8600平方米,是闵行区第一座“花园式”垃圾中转站,周边种植绿化约3000平方米、厂房墙体垂直绿化200平方米,厂区中央设置直径约4.5米的地球造型绿雕,总绿化面积占场地总面积的1/3。
浦锦街道管理办王晓蕾介绍,该中转站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存储容量大,设计日处理干垃圾160吨、湿垃圾60吨、毛垃圾60吨、绿化垃圾60吨,同时可以满足30-60天的应急需要;二是压缩能力强,湿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做到50-60%的减量率,大件垃圾处置设备可在5分钟内完成床垫、沙发的破碎和收集;三是环境评价优,废水废气排放可同时在每个垃圾卸料泊位设置4个水雾炮,从四个角向中间喷洒,起到阻止恶臭气体扩散和局部降尘的作用。
在浦锦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则陈列着很多由一件件不起眼的“垃圾”变成的“工艺品”。比如,用180个废旧轮胎制成的老鹰、用290个废弃矿泉水瓶做成的“海绵宝宝”、用673个“报废汽车零部件”做成的“骏马”等。
王晓蕾介绍,该中转站占地面积约15亩,可回收物收运、存储最大日处理能力约为120吨,可满足浦锦街道居民、商业广场、企事业单位等可回收物的收集、打包、存储、转运的需要。这里配置了专业的分选设备、打包设备以及泡沫塑料冷压设备,有效地进行压缩、打包和冷压,减少了废弃物的体积、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处置效率。
“两网融合中转站作为‘点-站-场’体系的中端,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环节上,可实现多方协作、共建共赢。”王晓蕾说,比如可回收物里面常见的“泡沫塑料”,根据其材质轻、体积大、运输不便等特点,采用了泡沫冷压方式进行处理,不但解决了泡沫运输难的问题,而且冷压后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缩减了近1/40。压缩后的泡沫塑料运往长三角下游企业,提升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9331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