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迈入“法治时代”。截至今年1月,上海全市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上海市民从刚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抵触,到如今成为每天必做的日常事。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市高度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及市民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对于大连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垃圾分类法治先行。一是立法融入了更多的民意成色。《条例》草案经过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三次听取全市人大代表意见,最终通过。二是直面并解决问题。源头减量是当前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条例》不仅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和个人等进行倡导性规定,还对旅馆等特定对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三是职责清晰,惩罚分明,可操作性强。《条例》厘清了每个责任主体的职责,强化了社会监督,明晰了法律责任,极大地提升了垃圾管理的效率。四是瞄准国际,内容全面又时尚。《条例》明确了垃圾的产生、收运、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且处处与国际接轨,体现“互联网+”的时尚意识,让人耳目一新。
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联动协同推进。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合纵连横系统抓”模式,把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加强总体部署。建立了由委办局和区政府组成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地区领导班子考核体系。由此大大减少了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超前谋划、准备充分。在《条例》发布之前,上海市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为垃圾分类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分类投放设施规范而完备。逐步更新改造全市定时定点垃圾箱,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二是营造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发布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指导手册,将每月5日定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主题宣传日”。同时,全市主流媒体立体式开展科普宣传,通过公众号发布分类知识,提供便民查询。三是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工作。市级党政机关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各街道、社区举办了垃圾分类志愿者培训班。扎实的前期工作大大提高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坚持全程分类,突出末端处理产业化。一是坚持源头分类有激励。明确居民家庭分类要求,固化垃圾收运模式,深化绿色账户理念,完善激励措施,促进市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二是中端收集收运严分类。针对不同的垃圾特性,由不同的收运企业采用不同的收运车辆进行收运或循环使用。三是末端处理处置产业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许多环保龙头企业纷纷涌现。四是科研成果产业化。在垃圾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积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垃圾末端处理处置提供更多的前沿思路和实用技术。
“科技+智能”助力垃圾分类管理高效化。一是垃圾投放智能化。很多小区陆续投放了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可有效识别垃圾的种类,能实时监控垃圾投放现场,提高垃圾分类效率。二是垃圾处置智能化。如,利用微生物降解原理的湿垃圾处理机的使用让垃圾收集、处置到再利用形成了一个闭环。三是垃圾管理智能化。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分类运输、分类中转至末端处置的全程信息化监管平台。
探寻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经验启示,把垃圾分类工作打造成大连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完善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文件。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在促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重要性议题方面还存在空白,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均需加强。借鉴上海市《条例》完备的立法体系,结合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特点和实践经验,对垃圾分类法律文件进行补充和完善。
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实效。在垃圾分类四个环节中,垃圾分类精准投放是关键的一环。从我市现状看,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认可度高,但践行度低”。尽管很多小区都投放了垃圾分类容器,但分类主要还是靠环卫工徒手操作。家庭源头分类比例低,实效差。因此,首先要强化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能仅止步于张贴宣传单,更应积极开发线上线下多元宣传方式,让民众真正懂得为何要分、如何分。线下可有社区课堂、入户讲解、定期派发宣传单等方式;线上有下载APP、微信群推送专门知识等方式,内容要易读易记。建立垃圾分类宣传长效机制。其次,要广泛发动以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为主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在垃圾投放点轮流上岗,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进而形成居民的自觉行为和投放习惯。再次,调动各方主体共同形成垃圾分类的强大合力。通过将垃圾分类纳入物业企业考核体系,提高小区物业当好小区垃圾分类的责任人。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四位一体”垃圾分类工作联席制度。最后,实施奖励与强制相结合的制度。一方面实施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建立绿色账号等多种奖励措施,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垃圾分类需“极限施压”,制定包括一些带强制性的、看似不方便的措施,如将垃圾分类与单位、个人征信挂钩,倒逼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完善垃圾分类产业链。目前我市垃圾处理依旧是政府主导,尚未形成成熟的垃圾回收、利用的产业链。垃圾终端处置依旧以填埋和焚烧为主,资源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缺少大型专业化的垃圾处置企业。加快完善我市垃圾分类产业链势在必行。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应把垃圾分类作为一个产业链来抓,制定从垃圾分类、储存、运输到处置系统的全产业规划,建立包括生态、科研、公司、基地、居民等各要素为一体的垃圾分类全产业链。二是着力引入市场化运作。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引领和配套措施,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全产业链,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实现互动共治。三是结合我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多点布局再生资源产业,重点做好厨余垃圾、大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四是政府通过出台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措施,培育一批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在我市垃圾分类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领头羊和主力军作用。
创新技术运用推动垃圾分类智慧化。一是企业要积极参与。鼓励科技前沿企业勇于踏入垃圾分类产业链这片“蓝海”,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回收各种设备的科技含量,让居民垃圾分类更加便利、垃圾处置更加绿色高效、垃圾全程管理更加信息化和科学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二是科研要积极助力。充分利用我市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加强在垃圾分类产业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对科研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真正实现我市垃圾分类的高效化、精准化和减量化。
本站行业新闻资讯栏目所提供的内容有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并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所转载的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站内提供的部分文章和图片资源或是网上搜集或是由网友提供,若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权益,敬请来信来电通知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8887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