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類成為鄉村新風尚
2020
06-05

垃圾分類成為鄉村新風尚

  雨后的突泉縣水泉鎮合發村,空氣異常清新,村路兩旁綠樹掩映,農家院內潔淨利落,房前屋后的小菜園更是讓村庄充滿了勃勃生機。

  合發村村民周泉拿著一袋子垃圾推開了屋門,站在院裡的兩個垃圾桶前,熟練地把兩個玻璃瓶放進標注著“不可燃垃圾”的灰色垃圾桶內,又將剩余的塑料袋和碎紙屑倒入了標注著“可燃垃圾”的綠色垃圾桶內。

  “以前家裡的垃圾隨手就扔院裡了,垃圾分類實行這一年,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屋裡院外都干淨整潔了。”周泉感慨地說。

  給垃圾分類,加以資源化處置,村庄“顏值”提高,垃圾實現“變廢為寶”……如今的合發村已成為突泉縣開啟農村垃圾分類治理,讓老百姓受益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突泉縣按照“政府主導、群眾主體、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首批在12個試點村開展農村垃圾治理,邁出了農村垃圾治理的第一步,被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為農村垃圾分類治理試點縣。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突泉縣因地制宜探索出農村垃圾“五分法”治理模式。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原則,加強宣傳引導,健全考核機制,完善運行體系,在全縣掀起了農村垃圾分類新風尚。

  潔淨家園攜手共建,舊村容顏不斷改變。垃圾分類治理,建設美麗鄉村,這場脫胎換骨的“垃圾革命”正在悄然改變著突泉縣的每一個村庄。

  “大娘,咱們的垃圾分為幾類,每一類都是什麼您知道嗎?”“我知道,垃圾分為5類,分別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答對了,這個獎勵您拿好……”在突泉縣杜爾基鎮紅光村,40多名村民圍坐在一起認真聽題、舉手搶答,這是近期村裡開展的第二場“垃圾分類”有獎問答活動。

  垃圾到處丟、柴禾到處堆、沿路是牛糞、污水四處流……就在幾年前,“垃圾圍村”還是困擾突泉縣鄉村的“老大難”問題。令人意外的是,在大城市都難以實行的“垃圾革命”,如今卻在突泉縣深入人心,是什麼原因讓村民們在短時間內改變了幾十年來垃圾“一鍋燉”的生活方式?

  “農村垃圾分類治理主體是群眾,關鍵在於群眾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而宣傳引導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突泉縣杜爾基鎮紅光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巍給出了答案。為了讓群眾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意義,知曉垃圾分類的處理標准、流程,高巍和村兩委成員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開展培訓活動,引導村民形成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

  農村環境整治,是個“老大難”問題,“老”在多年陋習,“大”在千家萬戶,“難”在除舊布新。在推行垃圾分類之初,紅光村許多村民不會分類、不能堅持,這也曾讓高巍十分頭疼。

  “為了推進工作,每次入戶我們都要一對一進行宣傳,在‘黨群心連心’微信群裡也經常普及相關知識,同時,我們組建了一支專業的環境衛生清潔隊,在開展垃圾清運的過程中隨時進行宣傳。就是這樣不厭其煩、反復引導,百姓們開始從‘要我分’變為了‘我會分’。”高巍說。

  帶領村民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讓大家真正參與到垃圾分類治理之中。“我們經常組織這樣的活動,通過入戶、調查問卷、發放倡議書、指導貧困戶進行垃圾分類,讓農戶了解垃圾分類的好處,通過垃圾分類的常態化,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美好。”在突泉鎮新生村村民孟凡香的家中,入戶宣講垃圾分類的志願者孫偉亮說。

  “垃圾分類不只是多了幾個垃圾桶,而是要逐漸改變人們的習慣,培養起文明生活方式,否則老百姓認識上不去,環境衛生就不能長久保持。”突泉縣六戶鎮巨興村黨總支書記隋佔山同樣認為,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必須激發起群眾內生動力。

  作為垃圾分類的先行示范村,巨興村將垃圾分類工作與“積分爭星”結合起來,讓大家互相“攀比”和“較勁”。這種良性競爭,激發了大家共同維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動力。“看著村屯環境有了改善,也加深了大家對垃圾分類重要性的認識,漸漸地村民都主動加入到環境保護中來,樹立起了垃圾不亂扔的意識。”隋佔山說。

  農戶知曉垃圾分類標准,接受和准確分類是推行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突泉縣堅持以“一爭三扶六到戶”工作為載體,開展多渠道、覆蓋式宣傳,有效提高農戶知曉率。同時,健全獎補機制,將垃圾分類納入“積分爭星”管理,按照產業致富、鄉風文明等10星進行評選,各村每月組織開展農戶評比,並給予獎勵,營造人人講衛生、戶戶爭先進的良好氛圍。隨著垃圾分類處理機制運行的不斷深入,老百姓對於垃圾分類的意識進一步提高,也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

  “可燃垃圾裂解燒掉、不可燃垃圾平坑墊道、易腐垃圾堆漚肥料、可回收垃圾給錢賣掉、有害垃圾公司全要。”眼下在突泉縣,這個由“五分法”垃圾分類模式改編的順口溜可謂是家喻戶曉。

  為加快推進垃圾治理,突泉縣在二類地區率先引領示范“五分法”分類投放,探索建立“戶分類投放、村鎮回收轉運、終端分類處理、實現垃圾減量”4種處理體系。

  在垃圾末端處理上,突泉縣根據不同的垃圾類型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也帶動了一大批綠色環保企業的發展。

  吃進秸稈糞污,吐出有機肥料。內蒙古三陽牧業有限公司集微生物菌劑研發及復合微生物肥料生產於一體的秸稈糞污生物處理和利用20萬噸項目,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開辟了一條既科學又經濟的可行路徑。

  “通過購買或用有機肥置換的方式,從農戶獲得秸稈、羊糞等原材料,將其變廢為寶,不僅切實解決了周邊鄉鎮秸稈露天焚燒廢棄、糞便面源污染等問題,同時有機肥還田,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使農業提質增效。”內蒙古三陽牧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包寶山介紹說,公司正打算在全縣范圍內建立100個村屯田間地頭秸稈糞肥腐熟點,打造“種植、養殖、加工、廢棄物產業化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

  與內蒙古三陽牧業有限公司重點處理易腐垃圾不同,興安盟日昇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突泉分公司負責處理全縣的有害垃圾。“設置了廢電池儲存間和廢機油儲存間,主要對這兩種有害物品進行回收。”興安盟日昇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突泉分公司負責人楊林說,公司每15天要在全縣范圍進行一次回收,並將回收上來的有害物品運送至專業廠家進行處理,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按下設備按鈕,電腦系統便開始運轉,短短幾分鐘時間,原本鬆散的垃圾變成了正方形“垃圾塊”被裝進了密閉轉運車內,這是記者在賽銀花現代農業生態園區垃圾轉運站看到的垃圾處理場景。

  “壓縮后垃圾體積減小,減少清運頻次,也有效延長了垃圾填埋場使用年限。”突泉縣園林環衛局辦公室主任孫鵬前介紹說,該轉運站日轉運能力20噸,收集轉運能力可覆蓋整個園區近500戶設施農業戶。

  在垃圾處理過程中,突泉縣按照源頭分類、就地減量、就近處理原則,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最大程度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經過12個試點村的先行先試,今年突泉縣垃圾分類在全縣188個行政村按照城鄉一體化區域、二類區域、三類區域分而治之統籌推進,實現農村垃圾分類治理全覆蓋。

  一大早,保潔員張學軍就開著垃圾清運三輪車穿梭在巨興村的街巷胡同中。張學軍將收集的垃圾倒入垃圾閃蒸礦化處理器內,頓時響起了嗡嗡的處理聲。

  “每天收集完垃圾我都統一送到這裡,用這個‘大罐子’進行處理,你別看現在垃圾多,放進處理器經過閃蒸礦化處理后,就變成一點灰土和蒸汽了。”張學軍一邊說著一邊給爐內“喂料”。

  “巨興村的生活垃圾處理房不止處理本村垃圾,還輻射著周邊4個村。”突泉縣住建局副局長舒建說,根據村屯數量、規模及分布特點,突泉縣本著“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的原則,按照鄉(鎮)、村、戶三級配備農村垃圾分類治理基礎設備設施,構建農村垃圾分類治理的基礎保障。

  截至目前,全縣188個行政村全部完成垃圾集中填埋點設置,新建低溫磁化裂解站10處。已完成建設可燃垃圾處理站15處,訂購生活垃圾閃蒸礦化處理器10台,30L戶用收集桶37232個,240L公共區域垃圾收集桶976個,鏟車10台,柴油三輪翻斗車224台,電動垃圾收集車224台,滾筒式掃路機61台。

  垃圾分類工作難在堅持,貴在實效。突泉縣按照“政府主導、分級負擔、社會參與”的方式,制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運行經費保障制度,並研究制定優惠和激勵措施,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確保農村垃圾分類治理長效運營。今年,突泉縣計劃投資4246萬元,建設可燃垃圾處理站26處,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力爭使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

  此外,為建立常態化有效管控機制,突泉縣還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明確門前四包、公共區域巡察等管護機制,實現人人都是環保員、戶戶都有責任田、街街都有黨員管、村村都有管護隊的目標。目前,全縣188個行政村聘用了2435名保潔員,預計農村生活垃圾年處理率達到90%以上。

  突泉縣委書記屈振年說:“鄉村環境整治一定要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要不然就會出現專項突擊式、運動式治理,沒干淨幾天,又變得‘臟亂差’。隨著農村垃圾分類治理工作的開展,我們有了專業管護隊伍,有了基礎設施設備,規范了農戶行為習慣,推行垃圾分類就變得不難了!”

  建設“美麗鄉村”必先“美化鄉村”。突泉縣開展的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改變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更改變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承載起了農村居民和諧生活、發展致富的美好願景。“下一步,突泉縣還要將農村垃圾分類治理工作與農村改廁、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庭院經濟、牧業再造突泉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助力鄉村振興。”屈振年說。(慧敏 敏娜 馮玉燕)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