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余垃圾是生活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難點和痛點。實施分類第一個月,曙光街道轄區54個居民小區共設置了66個24小時驛站與277個定時投放桶站,發動志願者上萬人參與,目前所有小區都已實現與環衛部門的桶車對接,5月份共分出8500多桶廚余垃圾。
5月16日本報曾報道了該街道有的小區撤桶下樓遇阻的問題,日前記者進行了回訪。
5月17日傍晚6點多,世紀城西區8號樓,垃圾分類志願者蔡大爺抱著一摞紙箱子下樓來了。蔡大爺今年71歲了,但腰板倍兒直,手持竹夾子站在垃圾桶旁,特別神氣。蔡大爺告訴記者:“其實志願者的一個作用就是潤滑劑。剛開始有人對撤桶下樓有怨氣,如果再批評他們分得不好就容易吵起來。但我們都是街坊鄰居,大家不會真急眼。這樣保潔員的工作就好做了。”讓他欣慰的是,這幾天居民基本都能做到提前在家分揀好,不用他再動夾子了。
不過5月初分類剛開始時,情況並不樂觀。據介紹,分類第一天隻有個別小區分出了合格的純廚余垃圾,全曙光街道隻分出了區區8桶。街道工作人員調查發現,沒人看的桶站基本都沒分類,看來桶站必須定時定點投放,其他時間,人撤桶也撤。
然而桶站的設置既要考慮到社區的廚余垃圾與環衛中心桶車對接的時間,也要考慮居民的便利性,同時還要考慮到人力的投入。到底如何操作?各個社區一度為此吵得沸沸揚揚。
以時雨園為例,環衛桶車對接的時間是每天早上6點半,居民覺得如果設定早上七八點扔廚余垃圾,那麼廚余垃圾就要在小區存放近24小時,但增設一個時間段就意味著得多增加人手。不如瀝干水分先放家裡,晚上下樓一起倒了。居民代表們最后確定的時間就是晚上6點半到8點半﹔如果過點了,就扔到有專人值守的分類驛站去。
僅僅為了確定這個時間段,物業和居民代表就開會協商了兩個多小時。社區干部說:“協商雖然艱難,但自己定的規矩,執行起來就特別認真。”街道工作人員也頗有感觸,每個小區每一次的“爭吵會”其實就是一次對垃圾分類很好的宣傳會、教育會和動員會。
經過一個月的磨合,街道50多個社區最終確定出適合本社區的設桶時間、地點、數量以及保潔頻次。記者查看了來自環衛部門的統計表,5月中旬開始,每天該街道能分出300多桶廚余垃圾,全月共分出廚余垃圾8500多桶。
一位街道干部告訴記者,每天物業的保潔員忙完都已深夜了,一桶桶碼放整齊、等待環衛對接的綠色垃圾桶,猶如在等待檢閱的士兵。她說:“每天300多桶廚余垃圾,是居民在家一點點分出來的、一位位志願者看桶看出來的。以前這些和其他垃圾一起混裝運走了,如今能實現資源化利用了,真是滿滿的成就感!”
5月22日10時20分,誠品建筑第二次撤桶行動開始了。物業和社區工作人員進入樓道。除了個別業主堅決要求保留樓層的垃圾桶外,一個多小時后,300多個垃圾桶下樓。
相比第一次撤桶時業主反對的聲浪,這次業主們平靜理智了許多。一位業主在群裡發了一封親筆手寫的6頁長信,細致地測繪了垃圾桶佔用消防通道的示意圖,表達了對樓道撤桶的支持以及對后續物業服務的建議。另有一位業主提出,作為園林式小區,垃圾處理的流程路線要按照潔污分開重新設計。還有熱心環保人士自制和分發家庭垃圾分類的指導手冊,督促業主在家完成分類。
其實22日撤桶下樓之前,街道干部已經在該小區連續進行了三天的入戶調查,多數業主表示可以下樓投放垃圾﹔也有一小部分業主表示下樓有困難,需要物業上門收垃圾。
有了上次撤桶失敗的教訓,物業完善了配套服務。除了一個24小時的垃圾驛站,小區還設置了8個臨時桶站,早晚兩個時段為業主服務,外加早晚兩次上門收垃圾,目前全小區每天能收集10多桶廚余垃圾。午夜,保潔員還在努力刷洗桶站和驛站的地面,以減少垃圾產生的異味。
物業還計劃新建兩個帶雨棚的24小時垃圾驛站,初步選擇了綠地裡兩個相對隱蔽的位置,距離周邊住宅樓遠近適中。方案即將征求業主意見。
綠色的雨棚,白色的瓷磚,標准的4色垃圾桶,旁邊還有洗手用的消毒液和水桶。5月30日,記者來到曙光花園社區,看到了業主和物業共同打造的客廳式垃圾分類驛站。
和其他社區不同,這裡的驛站充滿了物資回收利用的節約范兒。洗手池是一台舊飲水機,下面放置一個廢棄的泡沫塑料盒用來接水,所有7個驛站的洗手池式樣各不相同。白色的瓷磚是業主裝修后剩余的,由物業工人鋪砌平整。有的垃圾桶是腳踩開蓋的,而沒有腳踏器的垃圾桶,物業就在桶蓋的把手上安裝了鉤子和滑輪,組成簡易的開蓋器。天氣越來越熱,垃圾桶難免招引蚊蠅。物業打算購買一些驅蠅器,並在業主群裡征求大家的意見。很快就有業主建議,隻要在垃圾桶旁挂塊抹布,噴點殺虫劑就能起到作用。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區書記介紹,7個驛站除了雨棚是社區出錢建的,其他的設施幾乎沒花一分錢,都是這一個月來物業和業主不斷添磚加瓦,一點點打造的。
觀瀾園2號驛站距離居民樓不到10米,隻隔著一條綠化帶。是否設置這個驛站曾引發業主的爭議。社區開會商討了幾次,因為找不到更合適的地點,決定暫時設置驛站,如果影響環境再進行調整。
在2號驛站,記者看到一位穿著黃背心、戴著紅袖箍的保安正在值班看桶。原來小區裡的驛站被物業不同部門承包了。根據責任制,2號驛站由安保部負責。烈日炎炎,記者和這位分類指導員站在垃圾桶旁聊了半個小時,沒有聞到一點異味。其間多位居民來投放垃圾,這位指導員基本不用動手翻撿,只是幫著打開桶蓋,或者用拖布把濺在地面瓷磚上的水擦干。雖然驛站建在綠地旁邊,但白色瓷磚一塵不染,光可鑒人。他告訴記者:“我們一個班一天要盯14個小時,大家輪流干,到飯點兒有志願者幫我們盯班,也不覺得是多大個事兒。”
據介紹,曙光花園社區包括望山園、觀瀾園、正福寺平房區,共有2446戶居民,分屬4個物業管理。散布式分類桶撤除后,合並放置在9個桶站和7個驛站,以便於分類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目前,該社區每天分出約30桶廚余垃圾。
隨著居民越來越自覺,物業打算進一步減少看桶的人力投入,於是在觀瀾園3號驛站嘗試設置了監控裝置。隻要有人進入驛站,立刻就響起自覺垃圾分類的語音提示。一旁的分類指導員樂呵呵地說,不是為了監控,提醒才是目的。
晚上9點多,定時分類投放已經結束,在時雨園一處廚余垃圾桶站影影綽綽地,幾個孩子圍在打開蓋的垃圾桶旁,有人打著手電,有人舉著夾子,伸著脖子,費勁地在桶裡翻撿著什麼。原來他們是在檢查廚余垃圾裡有沒有混雜別的垃圾,那認真勁兒如同在做科學實驗。
曙光街道空指社區的陳俊陽、張月陽兩個大男孩,一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就申請當上了志願者。他倆每天舉著垃圾分類的夾子,神氣活現,說比宅在家有意思多了。他倆覺得看桶還不過癮,就直接入戶宣傳垃圾分類,順帶收垃圾去了。
曙光花園1號驛站前,記者遇到了一對來當志願者的小姐妹。因為當時驛站正在維修,物業勸小姐妹今天就算了吧,但她倆一直不走,等著維修完畢才上崗。上六年級的小姐姐已經不是第一次當志願者了,她嫌熱沒戴手套,熟練地把垃圾桶歸位、擦洗,一點不嫌臟臭。看到居民投放垃圾,她主動迎上去檢查,小心翼翼地把一張用過的紙巾從廚余垃圾裡撿了出來。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孩子監督帶動大人分類特別有效。之前有一名家長在地庫偷扔垃圾,被監控拍到曝光,雖然戴著口罩,但孩子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家長,毫不留情地批評后,家長再也不好意思亂扔垃圾了。
為了鼓勵孩子的參與熱情,街道把他們的照片發到了相關學校,學校和老師在家長群裡給予了熱情洋溢的表揚,於是更多的同學也參與到垃圾分類志願者的隊伍中。
翻看社區拍攝的照片,兩三歲的萌娃穿著拖到腳面的志願者的背心,認真地站在垃圾桶旁看桶﹔和垃圾桶一樣高的小朋友,拎著一袋子廚余垃圾,一定要自己倒進桶裡﹔一個小女孩吃力地用夾子夾起垃圾桶旁遺落的一塊包裝紙﹔一位輪滑小飛俠,手拿宣傳單穿梭在社區,為過往居民發放宣傳資料……別擔心垃圾分類,“小達人”來幫忙了,他們比大人做得更專業、更認真。
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北京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北京市政府發布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通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7662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