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北京从5月1日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但大多小区都“按兵不动”。这让许多摩拳擦掌,想跟上海市民在分类事宜上一较高下的北京群众,一时找不着起跑线。这不免让大家担心,这波垃圾分类,仍会是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举措吗?
因为早在1986年,国内就出台过《关于处理城市垃圾改善环境卫生面貌的报告》,分类设施也在千禧年时实现了初步普及,可惜实施成果并不理想。一说居民的素质意识待提高;一说管理不力、未进入强制分类时代。
●2020年5月北京某个社区的分类垃圾桶仍在等待属于自己的垃圾。图|朝阳群众
再往前推,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废弃物管理一直是关系到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600前后的商代,厨师出身、后辅佐商汤打败夏桀的伊尹就曾在民间“教民粪种,负水浇稼”。这之后,民众开始自发地将落叶、杂草、海草和厨余混合堆积在一起使其发酵从而制取肥料。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知道厨余并非垃圾,而是资源。
有趣的是,这位教大家厨余堆肥、粪水种菜的伊尹,还是我国的“烹饪之圣”,甚至中国著名烹饪理论学者熊四智先生(把“双味火锅”改名为“鸳鸯火锅”的那位高手)还呼吁立其为厨坛始祖。可见,真正得道的厨人,不仅关注食物在鼎(锅)中的转化,也长于食物在(垃圾)桶中的转化。
古今中外,关于垃圾的传说还有很多。唐代有靠“捡破烂”成为著名商人,后又被唐高宗提拔为太常卿的垃圾大亨裴明礼;18世纪的法国,有曾因垃圾堆积恶气熏天,而几乎迁都的巴黎。由此可见,垃圾这件事情,可谓举手之劳,也可称兹事体大。
●20世纪,世界上许多大都市都正经受着垃圾围城之苦。肮脏的街道与城市景观启发了一群反对学院派的独立艺术家,他们专注于描绘社会景象的另一面,被称为“垃圾箱画派”。图|Misty Effect, Paris, by Robert Henri.
然而,如今搬进都市我们,苦于没客观条件执行烹饪之圣的教诲。渐渐地,厨余不得不跟垃圾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各地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中最让网民热衷的“你是什么垃圾”无奖竞猜的题源:粽叶、玉米芯、大棒骨,这些厨余,为什么要归为“其它垃圾”?过期牛奶为什么不能作为厨余,只能倒入下水道?中药渣,它到底算什么?这些问题,哪怕“烹饪之圣”伊尹穿越到今天,估计也要挠头。因为如今的厨余垃圾品种、性质、数量,以及处理方式,早就和3000年前大不相同。
国内主流厨余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简单来说就是“让其消失”,和“发挥余热”。
“让其消失”有两种方法:粉碎冲进下水道,以及垃圾填埋。但在厨余作为有机物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以上两种方法已颇为过时。
加工成肥料和饲料对于前端分类要求较高,目前作此二用的厨余原料大多来源于体量较大的餐饮企业。
而能源化处理的办法,如今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焚烧发电、热分解法和发酵制氢等途径,让厨余垃圾转换成“清洁能源”。但除了焚烧发电,另两种办法在技术上仍还在探索阶段。
●然而在垃圾分类实施到成熟阶段前,咱们日常生产的垃圾最后可能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图|网络
厨余垃圾焚烧发电,听起来很美妙,似乎还能跟现在时髦的“清洁能源”搭上边。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只要我们把厨余垃圾分离出来进行焚烧,就能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吗?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理解厨余垃圾处理和焚烧的三个知识点。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垃圾何其多》,提出警示:如果不紧急行动起来,到2050年全球垃圾量将在目前水平上增加70%。
如图,在全球废物的组成分布中,约44%的为厨余垃圾;而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更是占到了37%—62%,远高于德国的10%,日本的19%。而由于中国的食材与烹饪方式的多种多样,造成厨余垃圾不但产量较大,而且成分复杂、容易腐烂发臭等问题。厨余被放进垃圾桶之后,还要经历漫长的运输和分筛阶段。
目前在国内,专门运送厨余的垃圾车的仍存在缺口,据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测算,2021-2025年每年将新增的环卫设备投资需求更是高达40亿左右。除此之外,垃圾车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一直为环保人士诟病:分类是为了环保,但运输过程所增加的碳排放量与前端的工作是否会双双抵消?这也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垃圾分类还未进行到成熟阶段之前,厨余与可回收垃圾混扔的状况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厨余垃圾中的滤液、油脂难免会污染友邻。厨余垃圾在获得妥善处置前,混杂地投放和后端处理有可能造成其他垃圾回收利用问题。
垃圾焚烧发电,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厨余垃圾能源化处理的通用方式,这个办法已经存在发展了上百年,也造就了一个争议满满的产业。厨余垃圾是湿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离”的操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固废的含水量,提高入炉垃圾的热值,从而提升每吨垃圾的发电量 。
若不对厨余进行脱水处理,含水、氯分子双高的厨余垃圾若不完全燃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就极有可能产生二噁英,这种化合物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如果对厨余垃圾进行脱水干化处理,又会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成本。
●我国湿垃圾是生活垃圾组成的主力军,厨余垃圾又是湿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含水率高达40%。掺杂厨余垃圾的焚烧效率远低于不/少掺杂的情况。图|《垃圾分类,更应了解引发哪些市场变革》光大证券研究所
然而,即便是在做了严格的脱水工作再进行焚烧处理,一旦有过多厨余垃圾参与的燃烧过程,也会导致不尽如人意的发电效率。就连主张垃圾焚烧的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也承认,厨余发电,效率有限。在去年的一次会议上,他复盘了实施垃圾分类后的上海,发现上海一家主要垃圾焚烧厂的发电热效率反而降低了。
徐海云解释道:“这是因为生活中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是由热值确定的,热值超过额定(数值),处理能力就会下降。”即便是经过处理的厨余垃圾,也是生熟混合的,且夹带了各种物质。不同的焚烧物质有着不同的热值,这便让焚烧过程的热量释放变得很不稳定,以至于不能达到发电增量的效果。
●海口市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内,每日吞吐2400吨垃圾(北京市一日光厨余垃圾就有1600吨)。图|央广网
这三个方面都在暗示着,即便厨余在居民端做好了分类,但若仍采用集中式的处理办法,其转化率、环境影响可能仍然是个疑问。
技术专家早就指出过:厨余其实是蛋白质、脂肪类和糖类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以及氮、磷、钾、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也就是能源和肥料的潜在资源。但作为个人与家庭,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鱼塘与良田。
对于厨余垃圾,到底是直接扔了,任之被付之一炬;还是找到新的办法就地处理,像3000多年前“烹饪之圣”教导的那样,把垃圾变可用之物呢?看似是个技术问题,其实背后是不同的世界观,在垃圾战场上的交锋。
A. 任性消费——产生垃圾——垃圾分类:别人帮我处理垃圾,或填或烧或循环再造或污染环境,反正眼不见为净;
B. 理性消费——从源头减少垃圾产量——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转化:把垃圾减量纳入日常生活考量,主动承担责任。
这两种思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A认为垃圾是于己无关的身外物、B认为垃圾是可以减少产生和主动循环的物质。换句话说,前者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垃圾更好地扔掉;后者则是如何从源头减少甚至消灭垃圾。
虽说是“战”,其实也没有那么上纲上线,道其明理,其实是对于“物质”的再认识,对于“循环”的肯定,对于“转化”的信心。垃圾分类的根本,并不只是知其“类”;而是知其“价值”,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参与的可能性。
每日喝咖啡,咖啡渣除了扔进垃圾桶,也可以晒干留着身体磨砂、香薰、刷锅、冰箱除味、绿植养料。
做完炒胡萝卜丝,小萝卜头放入水中、埋入土中,它还能继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便也不用单独买绿植了。
●用完的胡萝卜头,取一盆浅水放入其中,静候就几日,看到有发芽态势就可以埋进土里啦。图|高三三
在食通社和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的合租办公室,有着轮流做饭、洗碗的保留节目。每日饭后,负责清理的同事会把厨余滤去水分,投入堆肥桶,假以时日,就能补充阳台小菜园的土壤营养了。
当亲手实践,看见腐朽被化为神奇之后,也许你会更生动地了解到:分类不是重点,减量才是目标,尤其是别让那些本不该被归类为垃圾的“窝边草”,就这么灰溜溜地被放进垃圾桶。
可见,在厨余处理这件事情上,所需不过是一些想象力、一些知识点、一些行动力,以及让“垃圾”参与日常生活的开放心态。也许,你家的厨余,都不必费心分类投放,就能在家里找到循环使用的机会。
●食通社办公室的厨余堆肥,经历了春节一个月的无人照料,发酵得不错,小菜园也神奇般地长出了小番茄。
当然,在日常生活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垃圾分类不仅带来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将对固废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和体系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有了政策的加持和资本的涌入,垃圾分类这个议题,必将在未来裹狭更复杂的现象和话语。有原则的生活者们如何坚守阵地,拨开云雾见青天,也许首先就是要对分类背后的世界观作出辨认,选择自己最认可的方向,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我们也必须看到,垃圾这个宏大的议题,必然不是个人行动就能解决的。个人如何参与社区组织,社区行动如何总结成可被复制的经验,行动研究又如何被纳入政府政策或社区管理?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在废弃物,特别是厨余垃圾在地管理上,都已经有了很多创新性的成果。食通社将对此开展持续报道。
●去有机农场野餐,也可以带上厨余堆肥,并入农场的落叶堆肥中,以后又能吃到厨余种出来的蔬菜啦!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绿主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636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