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桶 > 一周谈资|从台州垃圾桶看块状经济如何产业突围
2019
07-21

一周谈资|从台州垃圾桶看块状经济如何产业突围

  一场垃圾分类热潮,让浙江台州赚足了眼球。这里生产了全国70%的塑料日化用品,除了垃圾桶,小到塑料拖鞋,大到路上跑的汽摩配件,只要能想得到,都可以在台州找到生产的模具和企业。

  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品牌意识不强,台州塑料生产企业多以加工定制为主,具有自主创新和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这也形成了台州塑料产业独有的怪象:看似风风火火,实则薄利多销。

  今天我们就从台州塑料产业讲起,来谈谈块状经济这种在我国东部沿海较为普遍的集群经济,该如何进行产业突围。

  块状经济多以农村工业经济起步,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无一例外都是如此。最显著的特征是区域内的产业集中和专业分工,如浙江苍南是全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围绕一枚小小的铝制徽章,衍生出上游的原材料和下游的专业市场,一个完整的闭环就构成了苍南的徽章产业。

  无独有偶,在台州,这里集中了12000多家塑料生产企业和2000多家配套的模具生产企业,从客户下订单到生产企业拿到新模具,最长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强大的产业潜力在这次垃圾桶风潮中得到了印证。企业因为垃圾桶走红而调整生产线,造成配套模具市场异常火爆,有的模具企业在两个月内出货量相比之前增长120%。新的模具一旦投入生产,平均不到3分钟生产一个垃圾桶身,考虑到调整生产线的企业数量不在少数,由此增加的产量可想而知。而完成这样的生产线,仅仅是在两个月内。

  高度衔接的“塑料—模具”产业链可以帮助台州企业迅速占领市场,但也正是这样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对品牌的追求。毕竟,“人无我有”的盈利模式太过诱人,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断臂求变的勇气。

  这一点,笔者在走访台州塑料生产企业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现。由“村帮村、户带户”发展起来的塑料产业在台州呈现扁平化,中小型企业占八成以上;而“船小好调头”的经营理念又造成企业不重视长期发展。

  “大不了重新打个模具,再去生产其他塑料日用品。”在笔者提出是否有产能过剩的担忧时,当地一位和企业打交道多年的人士这样回答。

  此番情景,令笔者想到了过去十年的明星产业——光伏。曾几何时,光伏的热度不亚于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浪潮涌起,也曾创造过尚德电力和施正荣这样的财富神话,可最终却在产能过剩的困境中一蹶不振。

  诚然,光伏的基础投入非垃圾桶生产线的几个模具可比,但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却异曲同工。大量企业蜂拥而入造成产能过程,同质化竞争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相互压价,继而出现一批企业因存货积压或者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挫伤了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

  历史已经将这样的故事演绎了无数次,但并不意味着剧本是无法改写的。破局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这首先需要一批有自我革命精神的企业从“群羊”中突围而出,继而通过内生竞争力的提高带动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最终达到两者的良性循环。

  提高企业内生竞争力,需要两方面共同的合力,分别是政府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和企业内部加强技术创新。企业的壮大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浙江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同时以“三服务”为抓手跑出了企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树立起了浙江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从技术创新看,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头部骨干企业要率先起跑,积极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探索原始技术积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对一些成熟、稳健的企业,地方政府应当在合理范围内予以适当的引导,帮助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2017年浙江提出“凤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对有望更进一步的企业来说,这是提升竞争力难得的机会。

  以大企业为引领、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向产业链两头迈进形成精细化分工,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才会上升。或许这才是台州塑料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