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一时间,垃圾分类冲上热搜,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也逐步加入到垃圾分类推进城市的队伍中来。
在政策鼓励和技术推动下,垃圾处理回收已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大市场,涉及垃圾分类的企业感觉“春天到了”。同时,大量资本也纷纷入场垃圾分类,各类创业项目火热,垃圾分类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近两个月来,全国就新成立了上万家经营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企业。但是热闹的背后,回看那批早早在“互联网+垃圾回收”赛道上出发的公司,多数已处于亏损阶段,可持续性依然有待探索。
垃圾分类企业各种模式创新下,利润来源也非常多元,但实际上并未带来真正的盈利。目前,多数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项目或企业都在亏钱。
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曾被誉为新型垃圾分类回收产业的样本。2018年6月,成立不到一年,小黄狗就拿下了中植系10.5亿元的A轮融资。
小黄狗的模式是在小区部署设备,通过分类回收,“吃垃圾,返现金”,希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生活垃圾前端的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以及末端处理,并通过返现奖励的方式激发用户的参与。
小黄狗团队表示,预计2020年前采购约10万组智能回收设备,每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每天产生100元营业收入,2020年小黄狗预计年营收达22.65亿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样一家“样本”企业却在今年遭遇了停止运营、员工讨薪、破产重整的困境。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以来,小黄狗在北京、上海、青岛、无锡等多个城市部署的不少机器出现停止使用的情况。
8月1日,小黄狗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公司破产重整已被法院受理。小黄狗未来走向如何,值得业界持续关注。
早在2012年,朗盾科技创始人吴冰心也看到了垃圾分类的商机。作为提供智能回收设备的公司,朗盾科技从杭州市政府获得了200万元创业引导基金。
但分类回收的结果却与吴冰心的预想相去甚远。据朗盾科技2015年的统计,开始回收一年多后,排在公司回收前三名的是18.9吨玻璃瓶、6.74吨塑料瓶、900多公斤电池,量大但不值钱,无法覆盖运营成本。2016年底,朗盾科技的70多台回收设备陆续断电,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最终也成为了垃圾。而郎盾科技也不再运营,最终于今年6月26日被吊销。
互联网巨头同样将目光瞄向这一市场。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公司选择的赛道是目前被验证已经有商业前景的数码回收,对于垃圾回收市场,他们仍只是浅尝辄止。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尚未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投资的前景难以判断。
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主要包括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节。垃圾回收产业链则包括上游的垃圾分类、收集,中游的固废设备及服务,下游的资源再生利用。业内专家预计,未来10年内,“垃圾”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3000亿元。
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复杂之处在于,除了前面居民端的分类投放之外,还需要后面产业端的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处理利用等多个环节也秉持分类的理念去操作,而不是前面居民端分好类后,后面产业端又重新混在一起去收集、运输、处理利用。
但矛盾之处在于,中国现行的垃圾处理,都是按照垃圾量的大小来给付企业费用的。企业处理的垃圾越多,收入也就越多。垃圾分类如果实现了减量,实际上就会影响到后面产业端的利益。
上海市徐汇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科科长曹丹俊表示,一定要认识到垃圾分类所具有的公共属性,要谨防市场化运作下企业倒闭背后隐藏的垃圾分类回收隐患。
多位专家和管理部门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尚处于探索期,对于资本参与和商业模式创新还需继续鼓励,同时,这种全产业链的拉动,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哪些由政府主导,哪些放开给市场。
上海市长宁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科科长万振良认为,政府应保证对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度。“长宁区目前正在建设湿垃圾运输的中转中心,来自各小区的湿垃圾在这里粉碎后装入集装箱,由大型货运车运至市级处理企业。可以认为中转中心是一个区湿垃圾运输链条的最核心环节,一定得由政府建设,否则将会给垃圾转运带来混乱。至于由哪家企业来运营,可以公开市场招标。”
相对于政府,企业则更希望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如加快可回收体系“点、站、场”建设,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511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