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咋成“垃圾”
2020
04-07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咋成“垃圾”

  在小区内摆放了3年后,杭州朗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朗盾科技”)那台落满灰尘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被拔掉电源,搬上了一辆货车。它的下一站是废品回收站,它成了垃圾的一部分。多家回收企业的经历证明,从小区直接回收垃圾的环节利润微薄,回收产业链若止步于此,动用再多的高科技手段也于事无补。在这场资源稀薄的生存游戏中,打着互联网回收旗号、烧钱进场的企业被陆续淘汰。(7月26日《新京报》)

  随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在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一时成了热门话题,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陆续推出或预备推出垃圾分类政策。毫无疑问,这是好事。目前,垃圾投放混乱、分类不明、回收难度大,一些明明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却与生活垃圾裹挟在一起,当做废物处理,最终被烧掉,浪费资源。

  在全国各类城市,都能看到小区和路边的垃圾桶是两两并列在一起的,上面有明显的“可收回”和“不可回收”标志,标识虽然清晰可见,但是效果一般。有数据显示,某些大城市真正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不足百分之五,大多数垃圾桶都是混乱不堪。可回收垃圾还得通过人工从不可回收垃圾里挑拣出来,浪费人力物力。仅凭居民自觉,垃圾分类投放效率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回收设备应运而生。据报道,早在2014年3月,在杭州,朗盾科技的3台智能垃圾回收箱会入驻小区,居民们只要按照操作流程投入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废品,就能获得相应积分,最高可获得比亚迪电动汽车5年的使用权。

  看似亲民、多方受益的举措,却遭遇了困境。据统计,许多小区用于可回收物的蓝色垃圾桶从未发挥过应有作用。最值钱的纸板、废旧家电等会被居民卖给废品回收站,其它的可回收物则与破掉的餐厨垃圾袋、污水、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则成了这种“重赏”政策的重要客户。与此同时,大量回收企业纷纷烧钱进场。大家都想分一杯羹,最终均无饭可吃。

  无独有偶,在湖北襄阳,今年以来,一些智能垃圾分类箱也进驻襄阳各小区。该设备不仅可实现垃圾分类,还可自动称重将可利用垃圾变成现金或兑换生活用品的积分。然而,看似亲民的服务,使用人数寥寥,少人问津几成摆设。

  垃圾分类投放的好处无需赘言,但落实起来却遭遇难题。究其原因,我们往往习惯追究到素质上。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素质各异。在相关要求可松可紧的情况下,无法做到统一。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没有分类投放,并不代表没有素质。出现“明知故犯”的情况,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首先,要让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就得从小进行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目前的“可回收教育”仅停留在皮毛的状态,孩子认识不足。从小没有养成分类的意识,长大后就会随大流,甚至被一些不良习惯误导。其次,宣传教育要到位。通过各种渠道对居民进行广泛的宣传,在现有宣传内容的基础上,让群众切实明白垃圾智慧分类的好处。再次,回收企业烧钱进场,追求利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太过迫切的话,则会适得其反。诚如杭州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科负责同志所言,“这行本来就是利润微薄,带有社会服务的性质,很难赚到大钱。”如果是抱着挣大钱、挣快钱的目的进场,势必会遭遇阻力和难题。只有沉下心来,踏实地完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得更好。

  “智能回收设备”响应互联网时代的号召,创新能力毋庸置疑,理论成绩也值得期待。一开始遇到难题并不是好事,它能督促我们反求诸己,查漏补缺,完善服务。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相关企业真心做好垃圾回收工作,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如果只是一窝蜂地进场,试图抢占一块蛋糕,那等于自取灭亡。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