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日本模式可借鉴 专家:难点是可持续和精细化管理
2019
07-18

垃圾分类日本模式可借鉴 专家:难点是可持续和精细化管理

  当“垃圾分类”成为热词,人们就会想起以“垃圾分类极其精细”著称的日本。那么,日本推行多年的垃圾分类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又该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之路呢?日前,记者通过“有问”平台对多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尹良富曾留学日本。他认为,垃圾分类的“日本模式”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从法制环境这个前端硬件入手来解决如何抑制垃圾产生。到目前为止,日本已通过近20部法律来规范垃圾问题。其二,两个重大“环境事件”带给日本国民血的教训,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其三,政府承担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力推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其四,明确企业的责任。其五,有着确实可行的强制性措施。 其六,推行让居民适当地承担垃圾处理负担成本的收费政策。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表示,由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比方说日本有家庭主妇不工作),我国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无法照搬日本,主要学习日本在垃圾分类中立法和体制机制建设的共性经验,如日本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建设。杜欢政认为,只依靠民众互相约束也是行不通的,必须营造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比如,必须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尹良富认为,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几个难点:一是如何能够将这一制度持续推动下去,纠正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行为内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二是如何指导和帮助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售前售中阶段进行源头控制,售后阶段完成资源化回收利用。三是如何在制度设计及制度执行层面上做到具有可操作性。四是分类回收的垃圾的最终归宿问题。尹良富指出,日本采取了简单粗暴的“焚烧法”,“一烧了之”,但我们现存的焚烧炉无法在技术上达到焚烧时不产生二恶英的高温,这是没法学习的地方。我们只能进行填埋。

  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阳平坚已经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和研究15年。谈及垃圾分类的难题,他表示,最大难点还是可持续和精细化管理问题。比如分类之后不同垃圾的后续配套处理是否跟得上。相比传统混合焚烧,分类运输和处理的成本会高很多。

  苹果核是厨余垃圾,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2016年,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三年级小学生任泊丞等人发明了一款“智能垃圾桶”,利用语音识别系统,只要你说出垃圾的名字,相对应的垃圾桶就会自动打开。这款“一种新型旋转分类垃圾桶”在2018年拿下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孩子们的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利用科技力量助推垃圾分类,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尹良富期待现代科技可以助推垃圾分类工作。他说:“对于我国来说,在垃圾分类领域,不仅需要加强普通个体责任意识与社会分工提高协作效率,同时还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一点引进和生产出能够焚烧不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的焚烧高炉,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应该向日本学习,优先采购利用再生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

  杜欢政则认为,应当加强与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及相关企业合作,大力推进垃圾全程分类系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应用。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