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發現大生意!成都:餐廚垃圾回收上“雲端”
2020
03-29

發現大生意!成都:餐廚垃圾回收上“雲端”

  成都每天產生約2200噸餐廚垃圾,若沒有恰當的處理方式,就會成為污染源,或被不法分子加工成“地溝油”。

  一家企業採用物聯網技術,使餐廚垃圾回收全程可回溯可監控,並把收來的潲水加工成動物蛋白飼料,讓其變成了可利用資源。

  1月15日晚上9點過,成都市天府二街建發·鷺洲裡美食街牛華八婆麻辣燙餐廳,一桌客人散去,服務員立即把一鍋明晃晃的油湯端回后廚,“嘭”一聲倒進一個不鏽鋼制的油水分離器。

  這個系統使用了物聯網技術,數據會即時上傳給餐廚垃圾回收處理企業,並同步保存到“雲端”,供政府食品監管部門和回收企業使用。運輸車輛實行衛星定位、網絡派單,運的廚余、走的線路完全由電腦系統設定。

  投身餐廚垃圾收購處理產業前,楊杰汶從事的是“高富帥”的移動互聯網,年薪上百萬。發生這樣的轉變,是一個偶然的契機。

  2017年初,成都雙流區一家潲水回收處理企業找到楊杰汶所在公司,希望能設計一款油水分離器的傳感器,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計重、信息報送等功能。

  “這個太簡單了吧,為啥不搞大點?”接到任務后,楊杰汶認為是小菜一碟。他鼓動客戶,不要局限於上述功能,應該進行系統化設計,統籌潲水的計量、回收、處理等環節,進而對這個產業進行徹底重塑。

  剃頭挑子一頭熱。對於楊杰汶提出的建議,對方根本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別人不干自己干!”碰了壁的楊杰汶,有了大膽的方法。

  “人往高處走,你這倒好,往低處走。”周圍的人很不解,收購潲水上不了台面,為啥願意去干這個“臟活”?

  成都市有餐廚垃圾產生單位約4.8萬家,每天產生餐廚垃圾約2200噸,但缺乏處理工藝,這些餐廚垃圾一部分拿來喂豬,一部分隻能填埋或焚燒。

  違法生產和使用“地溝油”、私自傾倒餐廚垃圾更是屢禁不絕,僅2010-2014年就立案查處涉嫌回收火鍋鍋底制售火鍋油案件8件,查處16起非法打撈“地溝油”的違法行為。

  去年以來,城市周邊潲水喂豬被徹底叫停,潲水無處可去,偷排現象不時出現。如果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做成產業,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生意。

  楊杰汶介紹,僅以成都為例,保守估計,每年產生的餐廚垃圾高達80多萬噸,“光處理費,就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這還不算下游資源化利用產生的價值。”

  2017年8月,成都吉安露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團隊一班人夜以繼日地工作,去年初,一套全新的餐廚垃圾回收處理系統正式上線運行,餐廚垃圾的信息收集、傳輸、運輸、處理完全實現網上運行。

  通過一年多的推廣,目前,成都市內已經有超千家餐廳接入這個系統,其中包括800多家火鍋店和200多家中餐館。700多輛餐廚垃圾集運車也被納入這個系統,成為一個“垃圾集運版滴滴”。

  有了這個系統,餐廳的餐廚垃圾一旦到達設定數量,裝在專用垃圾桶內的物聯網芯片便會向系統發出信息,接到信息后,系統會給餐館附近的集運車發出派單指令。后者接到指令,會盡快趕到餐廳收餐廚垃圾,按照系統自動生成的運輸線路,送到指定地點,過磅核實,費用則會自動打到車輛負責人的賬戶上。

  目前,對於中餐廚余和火鍋店廢油,實行兩套不同的回收模式:中餐垃圾由於含油量隻有5%-8%,利用價值較小,后期處理成本較高,餐廳需按400元/噸-500元/噸付費﹔火鍋店餐廚垃圾中大都有70%左右的油脂,利用價值較高,公司反要按4000元/噸向收運油脂單位付費購買,除去成本費用,火鍋店每噸廢棄油脂可以賣出2000元。

  楊杰汶介紹,這套體系有兩大優勢:一是油水分離器上的物聯網芯片,解決了后廚WIFI信號可能不好的問題﹔其次,由於隨時接觸油污,芯片容易被破壞腐蝕,但由於採用了先進工藝,使得設備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另外,我們將潲水油集運車整合起來,為下一步吸引更多餐廳的加入創造了條件。”談及盈利情況,“起步嘛,處於微利狀態。”楊杰汶說。

  “肯定又是問要貸款不?”去年10月初的一天,接到一家銀行的電話,楊杰汶不加思索就要把電話挂了。

  “我們想跟你合作。”對方解釋,是想借助楊杰汶收購潲水的大數據來佐証餐廳的經營狀況,進而為發放中小餐廳貸款提供依據。因為潲水數據上傳到“雲端”,難以更改,進而可以反推餐廳的經營狀況。相比賬本收銀,這種數據可靠性更強。

  之后,又有一家高端飼料企業找上門來,要他幫忙回收西餐廳剩余蛋糕。之前,它們是作為餐廚垃圾被扔掉了。分類處置,這種高蛋白的“垃圾”一下子就身價百倍。雙方很快達成一致。

  偶然的收獲,讓楊杰汶對這個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從事這個產業的信心。

  對於餐飲企業而言,這個系統不僅解決了餐廚垃圾的去向問題,而且部分垃圾還可以得到資源化利用,更重要的是,因為有據可查,對於大的品牌餐飲店,這點成本是值得的。

  對於政府而言,最大好處是解決了監管難題,借助這個系統,隻要點下鼠標,餐廳垃圾來龍去脈一目了然。

  挑戰也不少。不同於火鍋店“賣垃圾”,中餐館是“買垃圾”——付費給垃圾處理方。目前全成都接入該系統的中餐館隻有200多家。同時,“蒼蠅館子”不如品牌企業積極性高。

  目前,廚余垃圾的利用處理,國內普遍有三種模式:一是生物消耗,比如飼養黑水虻﹔二是生產飼料原料﹔三是作為有機肥。

  第一種經濟價值更高,廣東等地較多採用。黑水虻是一種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幼虫在蝶變前經冷凍烘干,可生產成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用於喂魚喂雞。2018年,楊杰汶的公司引進這種模式。

  1月10日,記者來到成都市新都區龍王鎮黑水虻養殖基地。掀開幾個塑料大棚,裡面放著成堆的餐廚垃圾,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扑面而來,仔細一看,到處都是白嫩嫩的蛆虫在蠕動。

  “這就是黑水虻的幼虫。”現場負責人介紹:“不到一周,這幾十噸垃圾就會被吞噬一空。”根據測算,分類處理后的中餐館餐廚垃圾,每100噸可以生成25噸左右的黑水虻飼料,蛆虫取食垃圾后被處理,能夠得到5噸左右的成品,按照8000元/噸計算,就有4萬元的收入。除去人工、土地等費用,每回收一噸餐廚垃圾,通過飼養黑水虻,能夠有超過200元的利潤。

  “但賬不能這麼算,那是理想狀態。”上述負責人說,實際情況要差很多。在成都,黑水虻產卵時間和頻率遠低於沿海。經過專家分析,黑水虻一般是在20度以上的氣溫中交配,成都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不符合條件,如果人工加溫,會提高成本。

  更大的困擾是土地。楊杰汶透露,說到垃圾處理,各地都避之不及,所以找到一個“安身之處”特別難。目前,他們新都基地的日處理能力隻有不到100噸,公司計劃在今年內將生產能力提升到1000噸甚至更多,但“雲端”的產業免不了“落地”的煩惱。

  根據《成都市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專項規劃(2016-2035)》,成都將統籌規劃建設18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楊杰汶希望能夠擠進這個大盤子。

  此外,市場的推廣也是障礙。從現實的情況看,在全市數萬家企業中,楊杰汶的公司隻納入了上千家,其余部分被一些傳統的餐廚垃圾回收企業分享,但處理手段相對傳統。

  下一步要吸引更多中餐館的關鍵點在於,提升下游資源開發的力度和產品附加值,進而降低甚至免除中餐館支付的費用。另外,要讓千千萬萬的“蒼蠅館子”納入正規的處理系統,則需要政策監管力度的加強。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