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在上海试行的垃圾分类如今也轮到了广州,近期,广州市各个小区先后开始撤换桶,垃圾分类也进入校园……在如火如荼的垃圾分类之下,社会各界都开始寻找着更为有力和高效的完善方式。
15年前就投身这个行业,创业者李宪坤对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未来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用几个桶来让所有人做到自动自觉地分类垃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唯有利用技术做到溯源性及自动识别,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分类、规模化“搬运”。
学汽车制造出身的李宪坤拥有不少值得骄傲的经历,读名校MBA、德国留学、外企经历……2004年,当别人觉得他都顺风顺水的时候,他选择了创业。
“那时候,搞IT还是风口,但是创业就是要想到一般人不敢做的领域。”直到创业的第六年,公司才接到第一个大型订单,最初的六年期间,他的团队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做出了“普慧垃圾智能分类管道收集系统(Smart Chute System)”(下称“管道系统”)。
2010年,珠江城大厦的垃圾管道分类收集系统工程进行国际招标时,普慧环保公司中标。自此,李宪坤的团队为广州CBD中好几栋摩天大厦都配上了垃圾管道分类收集系统,如周大福金融中心、广晟国际大厦、广州银行大厦等标志性建筑。2016年,他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在这个领域取得几十项专利。
尽管并非环保科班出身,李宪坤对于环保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仍颇有研究,“这么多年来,我感觉到最难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落地实践”。
管道系统的理念就是不让垃圾落地,也不用人提着垃圾袋乘电梯去垃圾站前面费尽心思地分类、投放,而是“让生活垃圾像自来水一样在管道中流淌”,不仅减少二次污染,还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和小区内外的转运成本。
简单地说,就是使用者可以将不同类别的垃圾投入到每层楼的投放口,按下种类按钮,系统就可以进行识别,确认后,将自动沿着垂直管道及水平管道进行运输,传输速度可达20-25m/s。不同的垃圾进入相应的垃圾集装箱内,再集中进行压缩、资源化回收及就地处理。
而厨余垃圾作为让人最为头疼的垃圾,则是直接从每家每户的厨房水槽下粉碎后,通过真空管道抽吸到地下室或处理房的降解箱,经过18—24小时的处理后,就地变成肥料。
上海市的分类垃圾桶在最初推行时,监督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管道系统中,则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与近红外线垃圾识别的技术,将志愿者们解放出来。
“如果你向可回收垃圾投放口投放旧报纸,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电子凭证,凭此可以领取奖励;但是如果放进去的并不是报纸,系统则会识别出来,投放口就无法关闭,投放者若置之不理,就会有拍照记录。”
李宪坤认为,垃圾投放不能完全依靠人的自动自觉,若未来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投放溯源及垃圾识别技术就可以作为处罚证据,“毕竟每个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利用了技术后就可以节约人工监督的成本”。
“在新房的建设及旧房的改造中,如果加入以上垃圾处理系统,每户的建设成本仅是两台冰箱的价格,但4栋35层的住宅楼50年可因此省5000万垃圾运营成本。”
李宪坤说这句话时,眼中闪着光,能用技术为这个社会节约资源,让他备受鼓舞。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334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