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网上下单上门回收 扫码积分手机提现 垃圾分类渐成居民生活新时尚
2019
07-18

网上下单上门回收 扫码积分手机提现 垃圾分类渐成居民生活新时尚

  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具体到自治区,今年将在12个盟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各盟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那么巴彦淖尔市垃圾分类情况如何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个居民小区发现,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市民追求的新时尚。

  王景瑞居住在临河区北欧印象小区,做电商生意,隔几天,他家就会积攒下一些纸箱、塑料、泡沫等废品。

  “以前,我们的废品都扔在楼下垃圾箱里,这样一来,能回收利用的废品也被当垃圾运走了,总觉得浪费资源。”王景瑞对记者说,“现在好了,自从‘香蕉皮’环保科技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在小区门口建成‘香蕉皮环保屋’后,我们经常网上下单,叫他们工作人员上门回收,方便又省事。”

  王景瑞还特别强调,该公司还在小区设置了回收箱,不仅回收可回收垃圾,还回收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小区许多居民都主动对自己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小件就投放到回收箱里,该公司工作人员会集中收储运走。大件就线上下单,工作人员上门回收,这样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泰城御景、今日尊府、金秋华城、熙城国际等小区,发现许多居民都能对自己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然后投到回收箱里。

  临河区居民张晨光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小超市,几天工夫就能积攒很多纸箱。“我刚才已经线上下单了,工作人员一般半个小时就来收了,特别方便。”

  不一会儿,记者看到“香蕉皮”公司工作人员徐步升把张晨光的废品全部装上专用三轮车后,这时只见张晨光拿出一个二维码标签,贴在了一个废品纸箱上。“只有贴上这个二维码标签,我们才能给居民积分返现。”徐步升对记者说:“每个人在加入‘香蕉皮环保科技’小程序时都绑定一个专用的二维码,我们通过扫这个二维码才能把积分返现信息发到个人手机上。”

  记者跟随徐步升来到“香蕉皮环保屋”,只见徐步升把纸箱放到电子秤上称重。然后,他拿出手机打开“香蕉皮环保科技”小程序,以“揽收员”身份登录,扫一下张晨光的二维码后,废品、单价、总价信息一保存后,此时,超市里的张晨光就会收到一条信息,废品收入就进入了他的“香蕉皮”小程序里的账户,可以随时可以提现。

  在巴彦淖尔,垃圾分类变现只需4步。首先用手机扫描“香蕉皮”微信公众号或者小程序,绑定并注册;然后扫描工作人员发放的二维码贴,设置成成自己专属的二维码;第三步,每次投放废弃物前,把二维码贴在包装袋上。第四步,工作人员从回收箱中取出回收物,扫描每位居民贴出的二维码,将相应的回收信息输入系统,市民就可以在手机上提现了。这些废旧物品回收后,将会进入企业的回收物品分拣基地,通过高科技拆解线得到正规处置。

  据了解,2018年9月,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政府与香蕉皮环保公司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2019年1月正式注册成立香蕉皮环保科技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对整个临河区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该公司整个回收工作分解为用户端操作及回收端操作两部分。用户端只需要安装微信,扫描添加小程序后领取二维码绑定,后期只需要分类、贴码、投放、积分到账、提现即可;回收端把废品集中回收到环保屋,进行分类、称重、返还积分、集中打包、转运、送达回收再利用工厂。

  “塑料瓶、纸箱、泡沫盒、衣服鞋袜、金属等所有可回收物都能投放,按照市场价格付钱,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香蕉皮环保科技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经理马洪斌介绍,目前临河区每天产生垃圾350吨左右,年处理量将达到12.7万吨,公司就是想通过科学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马洪斌说,工作人员还会针对小区居民要求,定期举行各种培训,截至目前,临河区垃圾分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金秋华城小区是最早放置回收箱的小区,半年下来,大家不仅熟悉了回收过程,也习惯把垃圾简单分类,把有用的物品投进垃圾回收箱。

  马洪斌介绍,目前该公司已在临河区15个居民小区和12个机关单位投放了回收箱。下一步,公司计划将临河区所有中小学校统筹到垃圾分类宣传范围,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将初步的垃圾分类落实到每一个家庭中。同时计划到今年底,对居民社区的覆盖率达到50%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文/图《巴彦淖尔日报》记者黄景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