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瞒着家人临危受命 鄞州有一群特殊的5号垃圾收运员
2020
03-10

瞒着家人临危受命 鄞州有一群特殊的5号垃圾收运员

  2月1日,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下发《关于明确防疫期间生活垃圾投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新冠肺炎防疫过程中,对有居家隔离人员小区、定点医院传染病区外区域的生活垃圾实行定时投放、专人收集、专车运输、无害化处理。当日,鄞州区首先启动这项工作,并将其命名为“5号垃圾专线”。

  记者从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管局)了解到,在启动这项工作前,他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光是“5号垃圾专线”的命名,就经历了反复的讨论和斟酌。一开始,社区物业建议将其称为“留观人员垃圾”专线,但立即被该局局长史海良否定。他认为,这条专线涉及大量小区,特殊时期使用这样的字眼难免引起市民恐慌。

  那么,用什么样的名称既简练又精准?史海良提出,一直以来宁波推行生活垃圾四色分类,干脆用数字“5”来代替,既表明它是独立于四色垃圾之外的特殊垃圾,又便于小区保洁和收运人员辨认操作。这个命名得到了各社区物业的认可,并逐步成为全市环卫行业公认的简称。

  “前期谋划时,我们一直担心,要是没人愿意接手这项工作,该怎么办?”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负责人金吉林回忆,1月底,环卫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保洁公司抓紧物色、落实“5号垃圾”收运员,而当时正值防疫形势最严峻之际,每天的确诊人数不断攀升,传播途径众说纷纭,大家心里都没底。但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首批3家保洁公司请了10个收运员,没有一个人拒绝这项风险加倍的任务。

  董文杰和李继平是最早参加“5号垃圾”收运工作的一对组合,负责白鹤、百丈、东柳、东郊4个街道40多个小区以及这个区域内集中隔离点、定点医院的“5号垃圾”收运工作。他们一个47岁,一个52岁,一直以来都是拍档。

  李继平是安徽六安人,来宁波已有20个年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最辉煌的时候买过3辆工程车,也是一个小老板,但后来行业不景气,最终干起了垃圾收运。他乐观健谈,说每次开着“5号垃圾”收运车跑在环城南路高架上,看着沿路的高楼大厦,心里便总在想,一晃竟然已经过了20年,刚来宁波时,世纪大道、鄞州大道都还没影,鄞县大道才刚开始修。

  董文杰是湖南湘西人,来宁波17年。7年前,他辞掉了五金厂的工作,开始从事环卫收运。应聘时他最担心的就是闻不惯垃圾的味道,公司经理跟他说,嗅觉适应期是一周,一周内如果适应不了,就说明你不适合干这行。“我们打工的,对未来从来没有太大规划。”董文杰笑着说,没想到7天又7天,一转眼已经干了7年。

  “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们心里也在打鼓。”李继平说,刚接手“5号垃圾”收运任务时,想得很简单,一方面想着自己就是干垃圾收运这行的,关键时刻不能拖后腿,另一方面正好两人的妻子都提前回了老家,总不能让其他“拖家带口”的人干这个。但是,每天一出车上路,两人还是忍不住通过收音机了解疫情。“听到确诊人数又增加,还有一些无症状感染者,总免不了有些担忧顾虑。”李继平说,“但是,在宁波的这些年,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对这个城市是如此的重要。”

  2月25日,是李继平和董文杰行走在“5号垃圾”收运线天。随着返岗返工人员增加,居家隔离人员的数量进一步上升,完成所有收运任务,大约需要10个小时。

  为了不接触其他人,近一个月来,他们每天早上7:15在邱隘浅水湾小区的停车场碰面,7:30准时出发。上午主要收小区“5号垃圾”,赶在中午前运往洞桥垃圾焚烧厂卸货、焚烧,完成车辆消毒;下午再返回城区完成定点医院、剩余小区的收集工作,紧接着再去一趟洞桥垃圾焚烧厂,等结束作业返回停车场大约是下午5点。

  为最大程度避免不安全因素,两人约定,工作期间不进食、不喝水,尽量用早饭把胃“撑”满,等到结束工作后,回到出租房里完成消毒、搓两次澡,再吃第二顿饭。董文杰喜欢吃米饭,早上出门前就用电饭煲预约煮饭;李继平喜欢吃面食,就备了一大包面条、饺子,过个水就能吃。为了不给别人造成麻烦,他们尽量避免和他人接触,自己给防护服消毒、清洗、晾晒,上下班路上也遮得严严实实的,避着人走。

  “我们的工作内容很单一,每到一个点位,要先对垃圾桶消毒,然后才能倒进收运车的投放口,结束后再对投放口和垃圾桶消毒。”董文杰说,如果一定要对工作做个概括,或许只能用数字来体现:每天收100多桶垃圾、消毒300多次,因为穿梭在不同小区之间,每人每天要测40多次体温,反正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消毒药水的气味。

  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启用“5号垃圾”专线的头几天。当时疫情较为紧张,2月4日宁波还颁布了“疫情防控十二条措施”,每个小区基本只留下一个出入口。“因为封路,很多小区原先用于收运车辆通行的路口都关闭了,尤其是老小区,路窄车多,找路找得头都大了。”董文杰回忆,“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心里一着急,内衣内裤就湿透了,也不敢擦汗,就只能这么熬着。”

  董文杰有一儿一女,说起孩子他百感交集。“儿子今年读初二,是个尖子生,成绩在全县排名前五。”董文杰骄傲地说,儿子的作文还在全国得过奖,记不清什么题目了,反正是科幻题材的。几年前,董文杰带着儿子来宁波过暑假,“他最喜欢宁波书城,待在里边不肯走,老家没有这么大的书店。”遗憾的是,董文杰的女儿从小得了“爱打嗝”的怪病,几乎每年轮休回家,他都要陪她去各大医院查病因,但查来查去都没有结果,有时候走得远一些,来去一趟就得花掉万把块钱。董文杰原本的计划是,过了元宵等同事陆续返岗后,他可以申请假期回去看看一双儿女,现在,这个时间成了未知数。

  李继平不只有儿子女儿,还有了孙子、外孙。他对记者说,前一天晚上刚接到女儿电话,特意告诉他现在持有甬行码绿码,可以正常出入小区,问他什么时候去她那里吃饭。李继平搪塞说最近环卫工作量大,不方便随时接电话,等疫情完全过了再说吧。“虽然防护到位,但女儿家里还有外孙,我可不敢去看他们。”李继平说,女儿、女婿都是大学生,已经在云龙买房定居;儿子在老家买了挖掘机,生意不错。他想趁着自己还不算太老,再拼几年,以后或是在宁波买个小房子,或者回老家盖个房,反正退休前不打算离开宁波。

  事实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向家人隐瞒了目前的新任务。“就说还跟以前一样收垃圾,不想惹他们担心。”李继平说,等疫情完全结束,他要先自我隔离一段时间,再去好好看看外孙,才一个多月不见,他肯定又长高了。董文杰则想着,到时候要带些儿子喜欢的书回去,再带女儿去趟上海,把病看一看,或许能有一些转机。

  记者从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防疫期间,全区2400余名环卫工人坚守一线名环卫工人临危受命,接受这项强度加倍、风险加倍的任务,他们义不容辞地行走在“5号垃圾”收运的战“疫”线个收运隔离小区和隔离点收运“5号垃圾”5800余桶。

  2月1日,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下发《关于明确防疫期间生活垃圾投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新冠肺炎防疫过程中,对有居家隔离人员小区、定点医院传染病区外区域的生活垃圾实行定时投放、专人收集、专车运输、无害化处理。当日,鄞州区首先启动这项工作,并将其命名为“5号垃圾专线”。

  记者从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管局)了解到,在启动这项工作前,他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光是“5号垃圾专线”的命名,就经历了反复的讨论和斟酌。一开始,社区物业建议将其称为“留观人员垃圾”专线,但立即被该局局长史海良否定。他认为,这条专线涉及大量小区,特殊时期使用这样的字眼难免引起市民恐慌。

  那么,用什么样的名称既简练又精准?史海良提出,一直以来宁波推行生活垃圾四色分类,干脆用数字“5”来代替,既表明它是独立于四色垃圾之外的特殊垃圾,又便于小区保洁和收运人员辨认操作。这个命名得到了各社区物业的认可,并逐步成为全市环卫行业公认的简称。

  “前期谋划时,我们一直担心,要是没人愿意接手这项工作,该怎么办?”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负责人金吉林回忆,1月底,环卫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保洁公司抓紧物色、落实“5号垃圾”收运员,而当时正值防疫形势最严峻之际,每天的确诊人数不断攀升,传播途径众说纷纭,大家心里都没底。但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首批3家保洁公司请了10个收运员,没有一个人拒绝这项风险加倍的任务。

  董文杰和李继平是最早参加“5号垃圾”收运工作的一对组合,负责白鹤、百丈、东柳、东郊4个街道40多个小区以及这个区域内集中隔离点、定点医院的“5号垃圾”收运工作。他们一个47岁,一个52岁,一直以来都是拍档。

  李继平是安徽六安人,来宁波已有20个年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最辉煌的时候买过3辆工程车,也是一个小老板,但后来行业不景气,最终干起了垃圾收运。他乐观健谈,说每次开着“5号垃圾”收运车跑在环城南路高架上,看着沿路的高楼大厦,心里便总在想,一晃竟然已经过了20年,刚来宁波时,世纪大道、鄞州大道都还没影,鄞县大道才刚开始修。

  董文杰是湖南湘西人,来宁波17年。7年前,他辞掉了五金厂的工作,开始从事环卫收运。应聘时他最担心的就是闻不惯垃圾的味道,公司经理跟他说,嗅觉适应期是一周,一周内如果适应不了,就说明你不适合干这行。“我们打工的,对未来从来没有太大规划。”董文杰笑着说,没想到7天又7天,一转眼已经干了7年。

  “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们心里也在打鼓。”李继平说,刚接手“5号垃圾”收运任务时,想得很简单,一方面想着自己就是干垃圾收运这行的,关键时刻不能拖后腿,另一方面正好两人的妻子都提前回了老家,总不能让其他“拖家带口”的人干这个。但是,每天一出车上路,两人还是忍不住通过收音机了解疫情。“听到确诊人数又增加,还有一些无症状感染者,总免不了有些担忧顾虑。”李继平说,“但是,在宁波的这些年,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对这个城市是如此的重要。”

  2月25日,是李继平和董文杰行走在“5号垃圾”收运线天。随着返岗返工人员增加,居家隔离人员的数量进一步上升,完成所有收运任务,大约需要10个小时。

  为了不接触其他人,近一个月来,他们每天早上7:15在邱隘浅水湾小区的停车场碰面,7:30准时出发。上午主要收小区“5号垃圾”,赶在中午前运往洞桥垃圾焚烧厂卸货、焚烧,完成车辆消毒;下午再返回城区完成定点医院、剩余小区的收集工作,紧接着再去一趟洞桥垃圾焚烧厂,等结束作业返回停车场大约是下午5点。

  为最大程度避免不安全因素,两人约定,工作期间不进食、不喝水,尽量用早饭把胃“撑”满,等到结束工作后,回到出租房里完成消毒、搓两次澡,再吃第二顿饭。董文杰喜欢吃米饭,早上出门前就用电饭煲预约煮饭;李继平喜欢吃面食,就备了一大包面条、饺子,过个水就能吃。为了不给别人造成麻烦,他们尽量避免和他人接触,自己给防护服消毒、清洗、晾晒,上下班路上也遮得严严实实的,避着人走。

  “我们的工作内容很单一,每到一个点位,要先对垃圾桶消毒,然后才能倒进收运车的投放口,结束后再对投放口和垃圾桶消毒。”董文杰说,如果一定要对工作做个概括,或许只能用数字来体现:每天收100多桶垃圾、消毒300多次,因为穿梭在不同小区之间,每人每天要测40多次体温,反正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消毒药水的气味。

  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启用“5号垃圾”专线的头几天。当时疫情较为紧张,2月4日宁波还颁布了“疫情防控十二条措施”,每个小区基本只留下一个出入口。“因为封路,很多小区原先用于收运车辆通行的路口都关闭了,尤其是老小区,路窄车多,找路找得头都大了。”董文杰回忆,“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心里一着急,内衣内裤就湿透了,也不敢擦汗,就只能这么熬着。”

  董文杰有一儿一女,说起孩子他百感交集。“儿子今年读初二,是个尖子生,成绩在全县排名前五。”董文杰骄傲地说,儿子的作文还在全国得过奖,记不清什么题目了,反正是科幻题材的。几年前,董文杰带着儿子来宁波过暑假,“他最喜欢宁波书城,待在里边不肯走,老家没有这么大的书店。”遗憾的是,董文杰的女儿从小得了“爱打嗝”的怪病,几乎每年轮休回家,他都要陪她去各大医院查病因,但查来查去都没有结果,有时候走得远一些,来去一趟就得花掉万把块钱。董文杰原本的计划是,过了元宵等同事陆续返岗后,他可以申请假期回去看看一双儿女,现在,这个时间成了未知数。

  李继平不只有儿子女儿,还有了孙子、外孙。他对记者说,前一天晚上刚接到女儿电话,特意告诉他现在持有甬行码绿码,可以正常出入小区,问他什么时候去她那里吃饭。李继平搪塞说最近环卫工作量大,不方便随时接电话,等疫情完全过了再说吧。“虽然防护到位,但女儿家里还有外孙,我可不敢去看他们。”李继平说,女儿、女婿都是大学生,已经在云龙买房定居;儿子在老家买了挖掘机,生意不错。他想趁着自己还不算太老,再拼几年,以后或是在宁波买个小房子,或者回老家盖个房,反正退休前不打算离开宁波。

  事实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向家人隐瞒了目前的新任务。“就说还跟以前一样收垃圾,不想惹他们担心。”李继平说,等疫情完全结束,他要先自我隔离一段时间,再去好好看看外孙,才一个多月不见,他肯定又长高了。董文杰则想着,到时候要带些儿子喜欢的书回去,再带女儿去趟上海,把病看一看,或许能有一些转机。

  记者从鄞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防疫期间,全区2400余名环卫工人坚守一线名环卫工人临危受命,接受这项强度加倍、风险加倍的任务,他们义不容辞地行走在“5号垃圾”收运的战“疫”线个收运隔离小区和隔离点收运“5号垃圾”5800余桶。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