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对于居民废弃口罩、隔离观察者产生的高危垃圾,如何处理?是否存在二次污染隐患?市民颇为关注。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跟随东莞城管部门的环卫人员,现场直击了东莞发起的这场硬核环卫“战疫”。
2月6日上午,东莞东城街道主山银山街附近,一个贴有“东城053”标签的废弃口罩专用桶格外显眼,里边散落着附近居民丢弃的口罩。每天早上九点,戴上厚厚的防护口罩和手套,唐元成会背上消毒液来这里进行消杀作业。
完成消毒作业后,唐元成将塑料袋打包,并用专车运送到附近的主山生活垃圾中转站。在这里,他必须进行交接登记。工作人员会对他运送来的废弃口罩的来源、数量、时间进行询问和记录。这就意味着每一袋废弃口罩都可以溯源,不仅对作业人员进行了监督管理,还能为可疑疫情的摸排提供线索。
像这样的废弃口罩专用桶,东莞全市一共设置了7920个。早在1月28日,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会议就防止废弃口罩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1月29日,出台《东莞市规范废弃口罩处置工作指引》。1月31日,各镇街(园区)开始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容器。2月1日到2日,拍摄短视频、制作海报为市民处置废弃口罩提供“教科书”式指引。如今,7920个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已在全市34个园区(镇街)上岗。
记者了解到,按照《工作指引》,所有废弃口罩都必须进行台账化管理,日产日清。各专用收集容器要进行统一编号,收集点、转运站都要有袋数登记和交接签收记录。收集、运输直至终端焚烧处理需实行全流程密闭管理。
为了确保这一指引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东莞城管专门成立了6个专项督导小组,深入一线进行督促检查。
摆在城管人员面前的安全隐患,不仅是大量的废弃口罩,还有诸多高危垃圾。疫情期间,东莞的集中收治隔离点所产生的垃圾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统一作为医疗垃圾收运处理。而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的生活垃圾这块可疑“炸弹”则由城管系统的环卫人员来排除,如何高效、安全处理,也成为重要工作。
东莞市道滘镇第19号垃圾压缩转运站的李加强作为“排雷”人员,每天一早就穿着厚厚的雨衣和靴子,戴着头盔、面具和手套到他定点负责的两个村,收集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的生活垃圾并进行消毒。
道滘镇大罗沙村是其中之一,10位有湖北旅居史人员在该村居家医学观察。他们每天“输入”的生活必需品由专人负责配送,而“排出”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有专门的处理渠道。道滘城管分局每两天都会协同社卫人员、志愿者上门服务一次。每次上门服务,居家医学观察人员会得到一个大“礼包”,里面有消毒液、口罩和黑色塑料袋。
道滘镇的处理方案是:被观察人员需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先放置在黑色塑料袋里进行消毒,然后封闭打包丢在门口。环卫人员会定时上门收取,收取装车的过程中会进行第二次消毒。转运到垃圾中转站后,需要再完成一次消毒才能和正常生活垃圾一样,进行混合碾压,统一送到环保热电厂进行焚烧。也就是说,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的生活垃圾在前端收集和中间转运都设了专线,每一袋生活垃圾运送到环保热电厂前都至少会被消毒三次。
疫情期间,城市“安静”了下来,但环卫保洁工作却依旧“热闹”。东莞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容环卫科科长向国华说,干净的城市环境是病毒扩散的有效“刹车”。
在这场全民防疫阻击战中,环卫作业人员也是一线冲锋者。东莞城管系统已调集出动了超过3万人次的市容环卫工作人员参与疫情防控。他们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天与脏乱差打交道。东莞城管反复要求环卫企业想方设法足量为环卫工作人员提供口罩和手套防护用具,并严格监督作业人员按要求佩戴和使用。
“现在绝大多数的环卫作业人员还没有返莞复工,一旦他们回来,对口罩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这也是向国华这两天一直在发愁的问题,一旦环卫作业人员由于防护措施缺乏或者不到位,不小心接触到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口罩等垃圾,其感染病毒的风险势必要高于常人。东莞城管日前正在联合环卫协会链接社会资源,力破这一难题,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奉献爱心。(记者 唐波 通讯员 管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1117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